近日,京津冀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石家庄—巴库)从石家庄国际陆港鸣笛启程。这是石家庄国际陆港开拓的第18条国际线路,开启了京津冀地区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的新篇章。
据悉,此趟班列从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经哈萨克斯坦港口城市阿克套换至船运,横穿里海,从阿塞拜疆阿利亚特港上岸转铁路运输,最终抵达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全程跨越7800多公里,预计比传统海运节省约1/3的时间。
京津冀跨里海班列线路的开通,不仅拓展了京津冀区域中欧班列多元通道布局,也是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的生动实践,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是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量质齐升、蹄疾步稳的生动缩影。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中欧班列今年累计开行达10000列,比去年提前19天破万列,累计发送货物108.3万标箱,同比增长11%,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西通道经阿拉山口国境站、霍尔果斯国境站通行量7746列,同比增长8.2%;中通道方面,上半年通行量1724列,运输货物19.66万标准箱,214.3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7%、12.8%、12.3%,均创历史新高;东通道方面,满洲里、绥芬河、同江铁路口岸累计通行2899列,运送货物30.4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5.1%、3.4%,创历史同期新高。
尤为亮眼的是跨里海中欧班列的南通道建设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跨里海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100余列。5月份以来,跨里海中欧班列日均稳定开行一列以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FX168财经学院副院长许亚鑫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欧班列在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联通作用日益显著。
去年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20多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的100多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欧亚全境。
“中欧班列不断增加线路数量、提高运输效率、拓展服务范围、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这反映出在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外贸仍然保持稳定,拥有强劲韧性。”许亚鑫说,中欧班列开行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受益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亚欧大陆贸易通道的一条重要纽带。
盘古智库研究员许维鸿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通过丰富亚欧间的陆路物流网络,中欧班列进一步增强了亚欧间贸易多式联运及整合陆路和海路运输通道的优势,持续扩充通道能力,不仅为亚欧间的贸易创造了广泛的物流连接,同时也为亚欧间的货运提供了强大的协同驱动力。
“中欧班列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将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多发展动力。”许维鸿说。
除中欧班列外,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运班列和铁海联运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突破。
7月23日,一列38节满载着义乌小商品货物的班列自义乌西站驶向温州,在当晚顺利抵达乐清湾港站后,通过温州港近洋航线出运东南亚,标志着“义乌西—温州港”铁海联运班列的开通;7月24日,“粤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与中老泰国际货物列车的正式开行,不仅标志着广东、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又一条高效物流通道的打通,更是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经贸合作与交流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在许亚鑫看来,国际货运班列和铁海联运发展对拓宽物流口岸通道、优化跨境贸易往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具有积极作用。“多元通道建设和布局不仅将深刻影响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格局,也将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