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策法规 通知公告 “走出去”动态 对外投资合作信息 风险防范
其他政策法规
 
首页>专题专栏>专题专栏>对外投资合作>政策法规>其他政策法规

落地中企项目 释放发展潜力 中非合作助力非洲开启绿色能源未来

来源:国际商报
【2023-11-30】

10月12日,由中波公司船舶承运的出口风电设备从中国南通吕四港开航前往埃及,将用于中国企业承建的500兆瓦苏伊士湾风电项目。这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非洲大陆最大的风电项目。埃及500兆瓦苏伊士湾风电项目去年10月签约,位于开罗东南300公里处。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产生约27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100万吨。项目建设期间可为当地提供1000多个直接就业机会。今年7月,中国光伏企业晶科能源宣布为建投国际提供了25兆瓦高效组件,助力中非光伏发电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是晶科能源在中西非区域参与的首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也是世界银行“点亮”非洲计划的重要一环。中非共和国电力资源匮乏,面临严峻的供电压力。而晶科能源供应的高效组件为中非提供了可靠的清洁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用电效率和清洁能源利用率。尤其对中非首都班吉市而言,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缓解供电压力,为当地的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可持续的绿色电力。从埃及苏伊士湾的风电项目到中非的光电项目,在中国企业帮助下,一批批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发展的项目在非洲“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成为引人注目的绿色标识。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优势与非洲自然环境禀赋形成互补。据中国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其中,风电3.6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3.93亿千瓦,创历史新高,而且中国风电和光伏行业呈现规模化和集中化的趋势,中国是全球光伏应用大国,更是全球光伏制造强国,具有技术、成本和规模等多重优势,2022年在光伏主产业链上,从硅料到组件,中国产量的全球占比均超80%,在与光伏应用相关的储能和输配电领域,中国具有全球领先的设备制造和工程服务能力,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能源结构正加速变革。电力系统中,包括风电在内的再生能源势必将成为未来的主力电源。非洲大部分处于热带地区,日照时间充足,太阳辐射强度较高,是全球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阔,山脉地区和海岸线上常年受到来自海洋和大陆内部的风流影响,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中非再生能源领域合作将结合非洲资源禀赋与中国产业链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与非洲在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围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展开合作;二是围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展开合作,改善非洲民生用电状况,助力非洲经济发展。

目前非洲大陆已有22个国家将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电力来源。特别是在肯尼亚,肯尼亚有约90%的电力取自于可再生能源,这个数字到2030年预计可以达到100%。未来随着用电需求上升,可再生能源在非洲还将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首先是人口需求。现在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在非洲。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超过一半将集中在8个国家: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以及非洲的埃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世界经济论坛”网站称,2050年,全世界每5个新生儿中就有两个出生在非洲。但目前,非洲有6亿人十分缺电,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均用电量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是随着非洲经济发展,工商业用电需求增加快速。当前非洲工商业客户的电费相对比较贵,企业想利用光伏发电节约生产成本,也为光伏发电带来巨大的机遇。例如肯尼亚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29个工厂兴建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将削减近50%电费。去年行业分析机构伍德麦肯兹发布报告称,撒哈拉以南非洲要在2030年实现100%通电率,就要探索化石能源以外的电力供应模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模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今年9月的非洲气候峰会上指出:“非洲有可能成为一个可再生能源未来的核心”。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国际能源转型背景下,中非再生能源领域合作将结合非洲资源禀赋与中国产业链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能源企业应抓住机遇“走出去”,增加对非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强化长效合作机制,加大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升中国在相关领域国际标准法规协调、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肯尼亚总统鲁托10月16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表示:“我们赞赏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中国的绿色技术、设备、设施等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他认为,中国拥有先进的绿色技术和基础设施开发经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水电、光伏、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丰富,期待双方加强合作,释放肯尼亚乃至非洲的绿色发展潜力。鲁托强调:“这是双赢的合作。”


[ 关 闭 ]

主办单位:天津市商务局(天津市人民政府口岸服务办公室)/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1200000065  津ICP备09002911号-2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496号
Copyright © 2006 - 2019 天津市商务局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