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根廷自今年6月22起对我国轮胎施行反倾销措施
阿根廷对中国轮胎反倾销调查始于2009年9月,至今已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阿根廷官方发布的反倾销措施具体如下:对旅游用车轮胎征收23%的反倾销税,对农林用车轮胎征收10%的反倾销税,对公共汽车和卡车用轮胎征收17%的反倾销税;另对特定型号的子午线轮胎暂缓征税6个月。上述措施于2011年6月22日起生效,有效期2年。
2.欧盟委员会出台新的轮胎标签法规
近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了相关的轮胎标签法规EC1222/2009,自2012年11月1日起,要求在欧盟销售的轿车胎、轻卡胎、卡车胎及公共汽车轮胎必须加贴标签,标示出轮胎的燃油效率、滚动噪声和湿抓着力的等级。众多业内人士认为,该法规是继欧盟REACH法规对轮胎中使用的多环芳烃含量进行限制后的再次严格的设限。不断加强的轮胎标准,无论它是否是行业的必然趋势,还是欧盟又一次不怀好意的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来说,都意味着又将面临新的挑战。
据记者了解,目前,欧盟已成为我国轮胎企业第二大海外出口市场。然而,与优异的出口成绩形成巨大反差的,却是我国很多企业目前不能达到欧盟轮胎行业夏季胎滚动阻力要求的约占38%,冬季胎则约为50%,最新的节能轮胎(三大轮胎公司)可达到B到C范围,目前没有能够达到A(B)的轮胎,而在D级以及以上的轮胎将很难在欧洲市场销售。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轮胎标签法规正式实行后,困境固然存在,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随着中国轮胎在欧洲的价格优势被环保安全性能淡化,更加促成了我国轮胎企业的“自我完善”,随着世界轮胎工业的发展,安全、环保、绿色轮胎已成为世界轮胎工业新一轮发展趋势的主流。
(以上信息由轮胎行业预警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