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缘冲突正在改变全球经济关系的格局,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引发了全球供应链重塑,基于经济安全、数字主权、新型自治等战略考量出台的政策日益增多。有统计显示,全球贸易限制措施自2018年以来增长了两倍多,其中许多限制措施与国家安全相关,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
这些政策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走向也正在发生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自二战后的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正面临政策驱动下的地缘经济碎片化(GEF)风险,全球贸易、投资、金融市场正沿着地缘政治路线重新定向。
地缘经济碎片化的程度及其对全球经贸,尤其是中美经贸的影响,已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IMF近期发布相关报告,对当前地缘经济碎片化进行了分析,本文对其相关内容梳理以飨读者!
经济碎片化的迹象
IMF指出,过去十年,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挑战,但全球化程度(粗略定义为全球贸易与GDP的比例)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商品贸易占GDP的比重一直在41%~48%之间波动。
但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加,地缘政治因素正在割裂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主要体现在:
IMF强调,尽管当前地缘经济碎片化的程度较小,但贸易分裂的代价却高于冷战时期,因为冷战初期商品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仅为16%,而现在为45%。IMF估计,经济碎片化将给全球造成的损失最高可达全球GDP的7%,尤其是绿色转型至关重要的矿产(如铜、镍、钴和锂)的贸易碎片化将进一步抬高能源转型成本。
全球经贸重新定向
全球供应链正在延长。国际清算银行2023年在分析了2.5万多家公司的数据后发现,全球供应链在过去两年中有所延长,尤其是涉及中国供应商和美国客户的供应链。例如,墨西哥在2023年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但在墨西哥开设工厂的许多制造商都是中国公司,瞄准的是美国市场。
FDI越来越集中在地缘政治偏好一致的国家,尤其是在半导体等战略行业。过去十年,政治利益或外交政策一致的经济体之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动份额持续上升,超过了地理位置更接近的国家之间的份额,这表明地缘政治偏好日益推动着外国直接投资的地理足迹。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在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22年,政治利益或外交政策不同的国家间的投资从2013年的23%降至13%,尤其自2019年以来,这一趋势对制造业的影响更严重。
以美元为主的贸易融资货币体系和外汇储备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全球贸易体系日益分裂的风险也蔓延至金融体系,但情况有所不同。特别是2022年初以来,美元在贸易融资支付中的份额有所下降,而人民币份额增加了一倍多,从约4%增至8%。此外,2022~2023年最显著的变化是各国央行增加了黄金储备。
中美经贸摩擦加剧地缘经济分裂。美国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高关税等政策,使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逐步下降,中国在美市场份额被墨西哥、加拿大、越南等亚洲经济体替代。IMF强调,虽然新兴市场国家已成为维持中美经贸联系的桥梁,并给全球经贸带来一定弹性,但最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要经济体(中美欧)供应链多样化、强韧性及减少(所谓)战略依赖的问题。
中美的直接联系正在被间接联系取代
IMF分析认为,在地缘经济碎片化的背景下,中美间的直接联系正在被弱化,乃至被切断。主要体现在:
但有数据显示,中美间的直接联系正在被间接联系所取代。在美国进口份额中获得最大份额的国家(例如墨西哥和越南)在中国的出口份额中也获得了更多比重,而这些国家也是中国FDI的受资国。
结语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是数十年来最弱的,战争、地缘政治造成的巨大损失减缓了富国和穷国之间缩短收入差距的进程。如果政策主导的地缘经济碎片化持续加剧,全球经济或将进一步陷入衰退,只有合作共赢才能最终解决全球经济面临的各种挑战!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说:“我们应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意义的安全问题上,找到减少摩擦的方法,而不是随意地分裂世界经济,否则,全球经济的‘蛋糕’会更小。”
对于如何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加强合作,IMF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并保持接触,例如开展的中美对话、中欧对话等;二是就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合作,例如气候保护、可再生能源等;三是限制有害的单边政策行动,包括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