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回归’中国内地”,香港《亚洲周刊》近日以此为主题,报道了7月下旬富士康宣布在河南郑州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的项目,以及苹果新款手机iPhone16系列仍将在中国组装的消息。事实上,早在这篇报道推出之前,有关“富士康和苹果‘回来了’”的说法就已经在业内流传了。没有什么比真金白银更能代表企业对一国经济前景的看好。富士康的加码投资,是对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有力回击,也是对中国大陆营商环境投下的信任票。
之前所谓“富士康跑了”的说法,相当程度上来自西方媒体的炒作。苹果和富士康作为跨国企业,出于全球业务布局和比较优势变化的考虑,做一些局部性的调整是很正常的事。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扬伟曾直言,任何有规模的产业,都会有两家以上的供应商。他还对《环球时报》记者亲口否认富士康“外迁”。苹果公司CEO库克今年3月访华时也表示,该公司与中国供应链是双赢关系,没有比中国更重要的地方。根据苹果公司今年4月公布的供应链名单,中国大陆工厂为155家,稳居绝对第一。既然它们从未真正地“走”,又谈何“回”呢?
围绕富士康“归去来”的讨论,与其说是对现实的描述,不如说是围绕中国经济信心的博弈。苹果作为“果链”的“链主”,富士康作为苹果最大的代工企业,在中国以手机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扮演过比较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动向,在舆论上具有某种程度的风向标意义。
如果细看之前那些炒作“富士康跑了”的舆论,其中包含有大量断章取义和主观臆断的东西。比如彭博社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从客户和供应商的双赢转变为巨大的风险”。除了那些满脑子都是“冷战”的人,谁会认为中国的产业链和消费市场是“风险”呢,这不是很荒唐吗?其目的,就是配合西方政治需要对华搞“脱钩断链”,为炒作“中国经济崩溃论”“见顶论”制造话题。
为什么中国可以通过数十年的时间,吸引到全球最多的制造业投资,发展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因为中国制造业在从轻工业起步,逐渐攀升至高端制造业高峰的这个过程中,已构建起一条完备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拥有了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加上超大规模的市场、庞大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队伍,以及常被忽视却极其重要的、高效有为的政府、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中国人诚实勤劳的品质。这些软硬件条件共同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和韧性,是谁都拿不走也否认不了的,并且必然会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而日益凸显。
富士康是跨国企业持续“做多”中国制造业的缩影。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24年1—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4.2%,达到26870家。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提升至28.4%,而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提升至12.8%。未来,会有更多的跨国企业搭上中国发展的这趟“快车”,这是大势所趋。所谓“脱钩断链”和“去风险”,是一条死胡同。无论一些具体的企业是走出去还是走进来,我们都将把注意力集中在坚定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上。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