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信息周报
(2025年第27期)
天津市商务局法规处(公平贸易处) 2025年7月25日
目 录
一、贸易救济案件
1. 新西兰对华桃罐头展开反倾销调查。
2. 美国作出活性阳极材料反倾销初裁。
3.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刹车鼓双反产业损害终裁。
二、贸易限制措施
1.美拟推新规 禁海底电缆采用中国技术或设备。
2.特朗普将宣布大量行业关税:包括铜、木材、芯片、关键矿产和药品。
3.加拿大称韩国、中国等国可能对钢带进行倾销。
4.加拿大采取措施阻止中国钢铁产品进入。
三、经贸动态
1.特朗普称愿意放弃关税,前提是开放市场!
2.美企警告对华出口管制影响,担忧市场份额流失。
3.欧盟碳关税扩围信号:汽车、建材等行业或将纳入管控。
4.马来西亚收紧高端芯片出口管制。
一、贸易救济案件
1.新西兰对华桃罐头展开反倾销调查。2025年7月14日,新西兰商业、创新与就业部(MBIE)发布公告称,应新西兰企业申请,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总重不超过5千克的罐装桃发起反倾销调查。该案涉及我市南开区相关企业。
2.美国作出活性阳极材料反倾销初裁。2025年7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活性阳极材料(Active Anode Material)作出反倾销初裁,初步裁定申请单独税率的中国生产商/出口商的倾销幅度为93.50%。该案涉及我市滨海新区相关企业。
3.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刹车鼓双反产业损害终裁。2025年7月1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对进口自中国和土耳其的刹车鼓(Brake Drums)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产业损害肯定性终裁,认定被主张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的涉案产品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损害威胁。基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肯定性终裁,美国商务部将对上述涉案产品颁布反倾销和反补贴征税令。该案涉及我市和平区相关企业。
二、贸易限制措施
1.美拟推新规 禁海底电缆采用中国技术或设备。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25年7月17日报道,美国准备推出一项措施,禁止任何采用中国技术或设备的海底通讯电缆连接到美国。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预定下月就这项新规定投票,以减低美国遭受北京的威胁,从而应对潜在的中国间谍活动。FCC主席卡尔说,海底电缆承载着全球99%的互联网流量。但美国近年看到,海底电缆基础设施受到中国等外国对手威胁,因此需采取行动保护。
新规定一旦实施,中国企业将无法获得FCC的许可,以建造或营运连接美国的电缆,中国企业也将被禁止租赁其他公司铺设的电缆容量。
华为所受影响料首当其冲,旗下子公司华海通信是中国最大的海底电缆制造商,而美国指控华为代表北京进行间谍活动。FCC官员透露,新措施将禁止华为获得电缆许可证,并禁止任何海底电缆使用华为设备。(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2.特朗普将宣布大量行业关税:包括铜、木材、芯片、关键矿产和药品。特朗普准备在“两周内”对特定行业加征关税,同时对各国征收关税加大力度。
据特朗普政府官员透露,继特朗普对铜宣布征收 50% 关税之后,特朗普团队已讨论按顺序宣布对木材、芯片、关键矿产和药品征收关税,宣布时间可能会在 8 月 1 日的前几天。同时还将公布对铜征收 50% 关税的具体细节。
8 月 1 日是特朗普对来自 100 多个国家的产品征收最新对等关税生效的日期。
特朗普周二表示,他可能会在本月底前对药品征收 200% 关税,并补充说,对半导体的进口税也可能很快出台。此前,特朗普已对钢铁、铝、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征收行业关税。
知情人士称,这些行业关税一旦全面实施,将覆盖一个国家 30% 至 70% 的出口产品,剩余大部分产品将受到针对特定国家的征税措施。
美国商务部已经对铜、木材、芯片、关键矿产和药品进行了约 9 个月的调查,美国将根据《贸易扩展法》第 232 条款以国家安全为由征收行业关税。232 条款关税被视为比特朗普用于其国家征税的紧急权力具有更强的法律基础,无需征求国会意见,较少出现因法律授权问题而被法院裁定越权的情况。而特朗普此前引用紧急权力法的关税,法律授权的争议较大,如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曾裁定特朗普政府依据紧急权力法实施的全面关税政策越权,认为其将紧急权力法用于“经济竞争”而非“国家安全”范畴,构成越权。
特朗普再次威胁对金砖国家加征10%关税
特朗普周五再次威胁对金砖国家成员国的进口产品额外加征 10% 的关税,并表示如果金砖国家以有意义的方式成立,该组织将很快解散。
“当我听说金砖国家这个组织时,我狠狠地打击了他们。如果他们真的以有意义的方式成立,很快就会结束,”特朗普说道,但没有点名具体是哪些国家。“我们绝不能让任何人跟我们玩闹。”
特朗普还表示,他致力于维护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并承诺永远不会允许美国创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来源:贸易夜航)
3.加拿大称韩国、中国等国可能对钢带进行倾销。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CITT)对来自韩国、中国、土耳其和越南的进口钢带可能存在倾销表示担忧。CITT表示,有合理迹象表明这些进口产品已经或可能对加拿大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然而,CITT强调,该裁定并非政府正式裁定,亦非初步裁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该措施是根据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的请求,根据《特别进口措施法》(SIMA)启动的。CBSA已展开调查,并征求CITT的意见。CBSA预计将于8月8日或之前公布初步调查结果。CITT还特别指出,中国产品在出口到加拿大的过程中可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补贴,这增加了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可能性。
CITT是一个准司法独立机构,通过财政部长向议会报告。该机构负责裁决进口倾销和补贴、保障措施、采购投诉和关税裁定等事项。该法庭还应政府要求就贸易和海关问题提供咨询。(来源《韩国邮报》)
4.加拿大采取措施阻止中国钢铁产品进入。加拿大总理卡尼宣布了一系列新举措,以应对美国对钢铁实施的高额关税可能引发的市场冲击,防止来自中国等国家的钢铁产品涌入加拿大市场。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对钢铁征收50%的关税,引发了全球市场动荡,加拿大作为钢铁出口大国受到显著影响。卡尼政府表示,由于美国关税的实施,中国可能会加大向加拿大出口钢铁的力度,而这些出口产品的价格通常低于生产成本。为应对这一局面,加拿大将对未与其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施加更严格的限制:如果其钢铁出口量超过2024年水平的一半,将面临50%的关税。同时,对与加拿大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其钢铁出口量将被限制在上一年的水平,超出部分也将被征收50%的关税。这一决定得到了加拿大钢铁生产商协会的支持,协会主席凯瑟琳·科布登称其为“重要的一步”。(来源:纽约时报)
三、 经贸动态
1.特朗普称愿意放弃关税,前提是开放市场!美国总统特朗普最新表示:“只要能促使主要国家对美国开放市场,我将始终愿意放弃关税条款。”
特朗普:“如果能让主要国家向美国开放市场,我始终愿意放弃一些关税条款。这是关税的另一大强大力量。如果没有关税作为谈判筹码,要让这些国家真正开放市场是根本不可能的。永远都要做到——其他国家对美国商品零关税。”
特朗普建议各国开放市场,即对美国制造的产品实施零关税,以换取美国降低关税。
特朗普写道:“只有当一个国家同意开放其市场时,我才会降低关税。否则,关税将大幅提高!日本市场现已开放 (有史以来首次!)。美国企业将蓬勃发展!”
特朗普表示,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向美国开放了它的市场,涵盖汽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卡车,以及农业产品和大米等此前长期排除在外的领域,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他还称,日本同意购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事装备。
美日达成的协议为其他国家谈判提供了样板,特朗普希望其他国家复制这一模板,从日本复制到欧盟,复制到中国,再复制到其他主要国家,形成一种“你给我投资,我给你打折”的交易模板。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谈到与日本的贸易协议时表示:“这是一项创新性的协议......我们将获得进入日本市场的全面权限。”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表示:“我们希望打开中国非敏感产品市场。”
中美新一轮经贸会谈时间也已经确定下来。7 月 23 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 7 月 27 日至 30 日赴瑞典与美方举行经贸会谈。
其他国家面临 15% 至 50% 的简单关税
除了像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几个大国外,特朗普表示,将对世界其他大部分国家将征收 15% 至 50% 的简单关税。
特朗普暗示,在 8 月 1 日最后期限之前设定所谓的“对等关税”税率时,他不会将税率低于 15%,表明相关措施的下限会比之前更高。
特朗普表示,他将“对部分国家实施非常非常简单的关税”,因为涉及的国家太多,“不可能与所有国家都达成协议”。
特朗普在华盛顿举行的人工智能峰会上表示:“我们的关税将直接又简单,税率会在 15% 到 50% 之间的任何地方。有几个——我们之所以设 50% 是因为我们跟那些国家的关系一直不太好。”
特朗普本月早些时候曾表示,超过 150 个国家将收到一封信,其中的关税税率“可能是 10% 或 15%,我们尚未确定”。
特朗普 4 月份首次宣布这些关税时,几乎对这些小国都征收 10% 的普遍关税。(来源:贸法通)
2.美企警告对华出口管制影响,担忧市场份额流失。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国商业环境调查2025》,超过1/3的美国企业因华盛顿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受到负面影响。此次调查在2024年3月至5月间进行,正值特朗普总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商品实施高额关税,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供应链调整的压力。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如供应链多元化或加速本地化,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贸易环境。尽管82%的受访企业在2024年实现盈利,但不到一半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主要担忧集中在关税、通缩和政策不确定性上。尤其是出口管制政策的冲击正在扩展到半导体以外的行业,约40%的企业反映因此损失了国际市场订单、与客户关系断裂,甚至在中国因“美国企业供应不可靠”的印象而遭受声誉损害。报告还指出,中国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步削弱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尽管面临挑战,美国企业仍将中国市场视为不可或缺的竞争领域,几乎所有受访公司表示,缺少中国业务将无法在全球保持竞争力。然而,中国的产业政策正扶持本土企业崛起,导致美企市场份额持续下降。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32%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有所流失,近70%则担忧未来五年这一趋势加剧。(来源:《巴伦周刊》)
3.欧盟碳关税扩围信号:汽车、建材等行业或将纳入管控。为实现减排目标,欧盟建立了碳市场,将部分高碳排放企业纳入管控范围,这些企业需为碳排放支付相应的成本。这使得在欧盟境外生产、出口至欧盟的高碳排放产品,其成本低于欧盟本土生产的同类产品。
如此一来,欧盟境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增大,进而选择将生产转移至欧盟境外,形成了“碳泄露”现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欧盟又推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简称碳关税,CBAM),对欧盟境外生产并出口至欧盟的高碳排放产品实施同等管控,以减少碳泄漏。
2023年10月,欧盟碳关税(CBAM)进入过渡期,首批纳入管控的有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和氢六类产品,并明确了管控产品的海关编码清单。
不过,首批管控的产品未包含以钢铁、铝为原材料的汽车用材、建材等,这些产品因海关编码不在管控清单内而未被纳入。这可能导致欧盟境内的汽车用材等下游产品制造商将生产转移至境外,从而引发下游碳泄漏的问题。
为应对这一潜在风险,欧盟近期发布了《欧洲钢铁与金属行动计划》,强调需将CBAM的覆盖范围扩大至部分钢铁和铝密集型下游产品,并宣布欧盟委员会将于今年年底前提交相关提案。
7月1日,欧盟委员会启动公众咨询,旨在就以下事项征集各方意见:
CBAM可能扩围至特定下游产品的政策设计
反规避措施及电力行业规则
这些措施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及行政影响
此次公众咨询将于2025年8月26日结束,之后欧盟委员会计划在第四季度提交正式的立法提案。
若下游产品被纳入管控,建议我国汽车、建材等出口欧盟的企业应提前做好准备,联合供应商降低产品碳排放,以降低出口成本,快速抢占欧盟低碳市场。(来源:瑞欧科技)
4.马来西亚收紧高端芯片出口管制。马来西亚政府宣布,所有美国生产的高端人工智能芯片若要从马来西亚出口、转运或过境,即日起都必须向政府申请战略物品贸易准证。
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及工业部7月14日发文告说,政府是根据《2010年战略贸易法令》中的“全面管制”条文而制定这一新措施。根据相关条文,如果个人或企业计划出口、转运或过境任何未明确列入战略物品清单的物品,且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相关物品可能遭滥用或涉及受管制的活动,就必须在30天内通知贸工部。
本月初有消息指美国政府计划限制美国科技巨头英伟达等公司对马来西亚和泰国出口人工智能芯片,以防中国从马泰获取这些技术和产品。分析师指出,马来西亚最新的管制措施是对美方的回应。
马来西亚资深财经分析员蔡兆源告诉《联合早报》,从马贸工部文告看来,当局的目标是管制美制高端人工智能芯片从马国出口、转运或过境,因此这类芯片若用在马境内的数据中心而不涉及出口,预料将不受新条例影响。蔡兆源指出,马贸工部没有透露收紧高端芯片出口管制的原因,“但我推测,当局是由于美国政府要求而这么做”。
泰国工业联合会主席格良凯也持类似观点。他告诉《民族报》,美国的目的是管制高端芯片的出口与转运,因此在泰国使用的这类芯片将不受影响。他说:“只要进口(美国高端)芯片后确实在国内使用,就没问题。只有进口这类芯片后转运到其他目的地,才会出现问题。”(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免责声明:以上为国内外媒体摘编,个别报道可能存在倾向性意见,不代表事实及编者观点,仅作工作参考,欢迎转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