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维护及提升》 第二期: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分工及其制度环境

信息来源:上海公平贸易 ​ 【2024-01-09】

   

近年来,全球经贸摩擦形势严峻,大国竞争冲突呈现新趋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他强调:“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作为上海市商务委公平贸易公共服务项目,上海产业安全监测与预警研究中心/商务部长三角产业安全监测工作站团队在近年产业安全工作基础上,深入研究编写了《大变局下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维护及提升》本书重点分析了主要国家/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维护的举措,率先提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框架,并对我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现状进行研判。




推送内容将分为十期:
第一期:产业链供应链内涵及其韧性
第二期: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分工及其制度环境

第三期:美国有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认知及其提升举措

第四期:欧洲有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认知及其提升举措

第五期:日本有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认知及其提升举措

第六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框架

第七期: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

第八期: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

第九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

第十期:大变局下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及其战略应对





01.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链供应链演化


产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产业层面的具体体现,它是指产业主体的变动和调整越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在具体产业方面表现为产业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形成和变革,在产业整体方面表现为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和转移。在现实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一国民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是密切相关的,将全球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具有客观现实性。
自世界贸易组织诞生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深刻影响了全球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使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格局和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深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产业分工的全球化趋势增强;
(2)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持续进行;
(3)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逐渐形成;
近年来,科学技术与新业态的诞生推动全球化产业链中生产合作关系的变革,重大突然性事件的爆发进一步催生了全球经贸格局与治理模式的重构。一方面,新科技革命下制造范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共识增强推动国际生产和贸易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传统多边体制与全球治理模式的局限性、新兴经济体崛起引发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以及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重大突发性风险事件正在改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所处的外部环境,诸多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叠加,不断强化政府和企业对产业链韧性的偏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意义凸显。
整体来看,当前国际生产体系调整过程中,各国产业链韧性偏好凸显。面对中美之间的大国竞争升级以及新冠疫情的持续扩散,企业的风险偏好明显弱化,生产布局从 “效率优先”转为 “战略优先”,寻求建立兼具韧性与稳健性产业链的意愿更加迫切。政府应对国际贸易政策收紧和重大风险事件的举措则强化了产业链的韧性偏好。为了对冲全球供应链中断对本国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各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鼓励企业降低对生产环节中间品和最终产品进口的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和财政补贴减轻了企业调整产业链布局的成本压力。新冠疫情后的一段时间内,产业链布局的成本与效率导向势必要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安全原则和韧性偏好。也有学者指出,当前美国和欧盟的供应链韧性战略因面临两个 “悖论”而难以持续:一是紧急状况下的快速恢复与无效率的剩余能力之间的悖论;二是稳定可靠的供应关系与灵活可变的渠道之间的悖论。理论上讲,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集中的产业链布局并不利于分散风险,而且即使为抵御新冠疫情等重大风险事件的冲击,使用完全本地化的产品来增强韧性仍然是不可取的。产业链韧性能够使企业在遭遇重大风险冲击时具备快速响应和恢复的能力,但对于新冠疫情等这类持续时间较长且已形成 “疤痕”效应的外部风险而言,拥有多个可替代的生产区位才能在危机中确保生产经营的稳健性。因此,政府和企业不应因追求产业链韧性而过分强调本地化并否定全球分工协作的意义,而是需要通过提升产业链的多样化和冗余度,最大程度地兼顾安全与效率的目标要求。

02.国际贸易影响下的产业政策及其主张


‍早期的产业政策来自各国对待对外贸易的基本取向。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米尔顿早在1791年即向国会呈交了 《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论证了发展制造业对于大国的重要性,并提出国家扶持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产业保护的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在其专著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指出,一国经济萧条的基本原因是有效需求的不足。本国的总需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本国居民对本国生产产品的私人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外国居民对本国产品的私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政府对本国公共产品的需求。客观上,凯恩斯贸易保护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模糊了以产业发展和比较优势形成为目的的保护产业的政策和以保增长为目标的贸易政策之间的本质差别。

与对外贸易政策相关联的下一个产业政策是由新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倡导者们提出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如果一些产业中产品的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是递增,而是递减的,则其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大而越低。因而,对于那些后起的国家,即使是目前不具备成本优势,那么通过政府的支持,也能够使特定产业达到规模经济,从而超过传统上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占领市场。

考虑到任何国家的产业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自我生存的,因此典型的产业政策首先是以提高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出发的,近年来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纷纷采取的 “制造业回流”、“供应链安全”等主张,即是这种策略的生动体现。

03.主要国家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政策


近年来,国际格局两极化、民粹主义兴起推动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二战”后基于自由主义思想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遭遇了严峻挑战。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也表现出去全球化的新趋势,面临着收缩或断裂的考验。

从各国产业链供应链变革实践看,随着供应链生产网络越来越复杂化以及外生冲击的起伏反复,复杂供应链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使得各国纷纷从基于效率进行布局的产业链供应链策略开始转向效率和安全兼顾。整体来看,各国普遍采取的调整措施多集中在制造业回流、构建多元化采购模式、推动数字化供应链等方面。

一、鼓励制造业产业回流,促进关键环节本土化

出于供应链的安全考虑,发达国家试图将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关键性关节回流本土,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税制改革、产业补贴、基础设施投入等优惠政策。

二、调整全球供应链结构,推动多元化采购模式

逆全球化浪潮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事件的蔓延引发供应震荡与需求回落,过度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链容易遭受破坏而断链,并进一步影响全球供应链的效率与安全。为此,跨国公司采用多元化采购模式以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供应链风险。

三、打造供应链的数字化,提高全球供应链韧性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赋能实体企业,形成“链—图—策”全景动态的供应链模式。


信息来源: 上海公平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