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在文学作品里 在影视话剧里 更在生活里……
老字号中的天津精神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06 08:49

“老字号就是一种遗产,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在作家冯骥才的笔下,老字号拥有独一份的人文气韵和浪漫主义。

无论在天津还是全国,老字号的定义早已不是“吃穿用”这么简单,它们已经成了一个城市的生活记忆、文化符号,并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日常中的“温暖念想”。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在影视剧里,在话剧舞台上,天津人都能看到家门口的老字号被写成故事,摄入光影。而正因为老字号在时间中沉淀出的生活味道,艺术作品也由此生发出浓烈的烟火气息。

冯骥才点数天津老街和老字号

关于城市的老街道、老字号,冯骥才曾经在《老街的意义》中详细阐述。他说,天津这座城市受益于海河水系。这无疑以码头为起点。那时四方货物都凭借着河水的运载进行流畅的交换。码头便是转运站,或称枢纽。码头首先都是吃喝不愁,东西充足,各地运来的物品全是利润极低的“源头货”。因为聚集来的人多了,因此买卖店铺也就应运而生。“店铺愈多,活计愈多。供和需互动,买和卖相生,码头便孕育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城市的胚胎。”

人多了,营生多了,街道的生意也就逐渐展开。冯骥才表示,当时天津老城西的估衣街,就是老字号的聚集之所。“估衣街决不仅仅做估衣买卖,天津老字号的名店全都云集这里。如绸缎庄之‘谦祥益’和‘瑞蚨祥’,药店之‘达仁堂’和‘乐仁堂’,鞋帽店之‘盛聚福’和‘同升和’,瓷器店之‘瑞昌祥’和‘同泰祥’,糖果店之‘瑞鑫号’,南纸局之‘文美斋’,以及皮货、香烛、眼镜、广货、银号、颜料等等,还有饭店、戏园、澡堂、理发店掺杂其间。”

老街是一个城市的宝藏,冯骥才说,当年的估衣街几乎浓缩了整个天津的商业。在估衣街的极盛时期,大约有一二百家名店夹峙在这仅有一里长的老街上。

《俗世奇人》中的天津绝活儿

冯先生对天津老字号如数家珍,他在文学创作中也将此作为素材,写出了独具天津气韵的城中轶事。曾经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倾注了大量情感和奇思妙想的小说集。作品以半文半白的文体,讲述了清末民国初年天津的市井传奇,那些长期流传在天津的奇人异事。 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也展现出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巧技艺与其中蕴藏的智慧。

在《俗世奇人》几十个短小精悍的人物故事中,作为国人熟知的天津老字号——“泥人张”和“狗不理”粉墨登场,呈现出两段妙趣横生的天津往事。

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是发生在天庆馆的一段故事,财大气粗的盐贩子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说他在裤裆里捏泥人,泥人张没有回击,而是左手伸到桌子下边,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飞快捏弄,随后手一停,原来是把海张五的脑袋捏了丢在桌上,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全是海张五的泥像,旁边贴着白纸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海张五只得花大价钱连模子带泥人全买走,才算平息了这场笑话。

《狗不理》则说了运河边上卖包子的狗子的故事,首先是狗子改良了包子的馅料,让包子越来越受欢迎,之后是“狗不理”名号的由来。别的包子铺骂狗子是“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骂“砸”了,但“狗不理”反而因此得名,还凭借好味道更加远近闻名。

关于天津的老字号,冯骥才早已有精辟的概括,他写道:天津人吃的玩的全不贵,吃得解馋玩得过瘾就行。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和狗不理包子,不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吗?玩的三大样——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不就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吗?非金非银非玉非翡翠非象牙,可在这儿讲究的不是材料,是手艺,不论泥的面的纸的草的布的,到了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手里一摆弄,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了。

这也是冯骥才写《俗世奇人》的本意,“天津人不说名人,而是说市井奇人,他们佩服自己身边有本事、有能耐、性格个色的人,这是天津人,因为这样一个群体造成的集体性格我喜欢。写这本书,我追求的不是天津味儿,而是天津劲儿和天津精神。”

影视话剧和曲艺

天津字号数不尽

从电视剧《狗不理传奇》《杨柳青》,到话剧《望天吼》,天津老字号或以实际的名字出现,或艺术化地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它们总是可以接上地气,在乡土的芬芳中开出绚烂的颜色。承袭着豁达、勤奋、乐观的天津精神,为观众津津乐道。

2004年,由天津市剧作家王寿山、步俊有合作,著名导演王扶林执导的20集电视连续剧《狗不理传奇》,在央视开播。此前,同名小说改编的评剧由天津评剧院上演,备受戏迷的欢迎。主演崔莲润也因此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电视剧版以狗不理包子为故事线索,以它的兴衰变化来透视社会的沧桑,反映人生的哲理。

2005年,根据著名作家周振天的作品《玉碎》改编的话剧《望天吼》由天津人艺搬上舞台。该剧讲述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天津一家古玩铺“恒雅斋”老板赵如圭及其一家人,在"九一八事变"前后至"天津事变"爆发一年之间,跌宕起伏的命运遭遇及国仇家恨的情感历程。导演王延松为了突出话剧的津味特色,在开始加入了天津时调(靠山调),有机而完整地展示出气势热烈奔放的老天津卫风俗画卷。此前,电视剧《玉碎》在全国的播出也获得了不俗的反响。

2011年,以中华老字号“瑞蚨祥”创始人孟洛川为原型创作的古装商战剧《一代大商孟洛川》开播。该剧讲述了孟洛川18岁起继承祖业“瑞蚨祥”商号,并凭借自己的胆识将其发展成为民族品牌的故事,展现了一代儒商的风范。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和天津关系密切的作品,由天津籍演员张桐出演男主角孟洛川。

“天津卫海河潮,三岔河口娘娘庙,听我说听我说,七十二沽百年老字号。津门三绝,狗不理的包子味道好,十八街的麻花,那耳朵眼的炸糕,老美华的鞋,盛锡福的帽,正兴德的茶叶,达仁堂的药。国货精品劝业有招,货真价实信誉高,还得说咱天津卫的老字号。”

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个介绍天津的电视片,这首《津门老字号》是片头曲,由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演唱。在1996年,王毓宝在天津电台录了一个静场版,并在当时随着盒带发行,这个小段立刻广为流传,受到曲艺迷和普通观众的欢迎,后来也成为了天津时调经典唱段之一。之后在每年天津设卫城市生日之际,天津时调演员必在返场时演唱《津门老字号》,成为了一首独特的“庆生曲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