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采编
发布时间:2016-07-20 00:00
当前,中国正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消费者从应付生活转变为经营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也正是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开始让位于发展型、服务型等新型消费的过程。娱乐、通信、教育、医疗保健、旅游等领域的消费出现爆发式增长,从品质和数量两方面对供给侧形成牵引,从而充分发挥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促进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消费升级”浪潮在中国渐成规模。品质革命渐次展开,“幸福产业”快速发展,娱乐、文化、交通、通信、教育、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领域的消费均出现高速增长——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开始让位于发展型、服务型等新型消费,我国已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时代。
不为过活为生活
杨雯是一名私人健身教练,在北京一家健身工作室上班,为到这里健身的人们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包括制定健身计划与辅导健身等,按照课时收费,每节课的费用在300元左右。像这样的健身工作室在北京有近300家,是近几年来掀起的全民健身热潮中的新兴宠儿。
接受杨雯训练指导的会员中,最小的12岁,是一个被家人送来减肥的男孩;最年长的44岁,是个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状态的女士。“还有个小伙子,一开始是为了找女朋友才来减肥的。”杨雯笑道,“现在他已经从80公斤减到了64公斤,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女朋友。他对自己身材的变化很满意,所以还是坚持来锻炼,现在已经进入增肌阶段了。”“我每个月花在健身上的费用有3000多元。”在国企工作的小韩是个健身迷,他认为这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与其等到中年的时候把钱都花在保养和治病上,还不如趁年轻保持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不仅如此,健身也可以让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小韩说,“这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增强个人竞争力,因此我觉得这个钱花得值。”
杨雯介绍说,健身行业是健康产业,目前大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我很看好健身行业,预计未来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维护健康、美体塑形的健身行业的兴起,只是本轮消费升级中发展型与改善型消费增长的一个缩影。据发现,当前消费者在外出就餐、交通、教育、旅游、娱乐等领域的服务型消费均在大幅增加,服务业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中国居民的生活常态不再只是为了生计而奔波,有了更多的资金与精力来提高生活品质,从应付生活转变为经营生活、享受生活。
不爱名牌爱品牌
消费升级可以带动相应行业与品牌的发展,例如上一轮消费升级,即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涌现的牡丹牌电视机、上海牌手表、燕舞收录机等国产名牌商品,都被打上了时代标签。本轮消费升级也将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品牌发展带来机遇。
设计师品牌是近几年消费市场中奔腾而出的“黑马”,多以电子商务为主要销售平台,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追捧。比较知名的店铺甚至有近400万的“粉丝”,其关注度可与许多大型品牌的网络旗舰店相比肩。
小凡是设计师品牌的拥趸,她认为,比起一般批量生产的大众服饰,设计师品牌的产品设计感更强,更有个性。“虽然设计师品牌产品有时会比大众化的东西贵一些,但这种独特的设计感不输国际一线大牌,从这个角度来讲,设计师品牌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小凡说。
冯光是一家设计师品牌服饰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的品牌主打中国风与东西方艺术元素的融合,比如在旗袍上印满油画,或者将东方元素与洋装款式相结合,用色大胆,款式张扬。
在品牌创立之初,冯光其实很忐忑,他对设计师品牌能否在中国市场获得较好的发展心存疑虑。现在,这个创立仅两年的品牌已经积累了近20万的“粉丝”,消费者接受度很高,这让冯光对自己品牌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冯光介绍说,当下消费者的诉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一味追捧名贵的奢侈品,而是开始更多地追求个人风格,比如很多明星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频频身着较为小众的设计师品牌亮相。“现在的消费市场已经出现了饱和,同质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现在的人更愿意展现出更多的个人色彩,乐于为风格和设计埋单,这可以说是设计师品牌的黄金发展期。”冯光说道。
谈及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品牌定价,冯光说:“多数人都觉得独特的设计一定会与高价画等号,我们的定价甚至比许多顾客的心理预期还便宜。”正如冯光所说,在本轮消费升级中,消费者对商品的个性、品质、文化内涵等属性的考量开始增加。在判断性价比的时候,人们会更多地关注代表某种价值观或精神主张的品牌价值,而不仅仅是依靠价格作出判断。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在本轮消费升级中,炫耀型消费淡出,品质消费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品牌认知走过符号阶段,真正的品牌消费开始崛起。在未来的发展中,品位消费潜力巨大,品格消费方兴未艾,人们将在未来的消费中更多地关注对个性与个人素养等品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