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全球软性大宗商品贸易绿色转型新趋势

来源:商务部

发布时间:2024-11-07 12:42

“双碳”背景下全球软性大宗商品贸易绿色转型新趋势

——《遏制全球毁林:中国的行动与机遇》白皮书背景解读

文|本刊记者 朱琳

万物向绿而生。在人类到来之前,森林已自成世界。占地40.6亿公顷,覆盖总陆地面积的31%的森林被地球赋予了最原始的生长力,这万顷绿涛是土壤气候的天然调度,是无数动植物的栖息家园,更是全球数百万人的生计所靠。

然而,在今天,森林这个哺育万物的宝库正在被逐步侵蚀。过去30年来,全球已累计净损失了约1.78亿公顷森林。其中,作为全球重要碳汇和生物多样性来源的热带雨林是遭砍伐量最大的森林类型,进入21世纪后的20年里,热带原始森林总计减少了6470万公顷,占同期总林木覆盖损失的16%。

为激励全球范围内的相关产业、企业为遏制森林损失进行可持续供应链转型,更为帮助中国企业挖掘转型中的全新商业机遇,2022年12月16日,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举行的“绿色价值链边会活动”上,共同发布了合作研究成果《遏制全球毁林:中国的行动与机遇》白皮书(Preventing Global Deforestation: China's Actions and Opportunities,以下简称白皮书)。在背景介绍部分,白皮书以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了全球森林损失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对全球软性大宗商品供应链绿色转型的前景做出了积极判断,其中有诸多细节值得细读。

一、毁林是引发气候危机的关键原因之一

全球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均食物、饲料、纤维、木材和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土地扩张和森林退化。白皮书明确指出,全球森林整体固碳能力的大幅减弱是全球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森林具有碳汇功效,森林砍伐行为每年将造成全球15%~20%的二氧化碳被释放。特别是热带雨林对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抵消能力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17%降低到21世纪10年代的6%。以拥有大量热带雨林相关产业的印度尼西亚为例,该国近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位于全球前15名以内,土地利用和变化正是其主要碳排放源,这也正是印尼政府将森林禁令列为重要减碳举措的原因,如能全面落实这一政策,印尼到2030年可减少大约1.88亿吨碳排放1。

除全球变暖问题外,森林砍伐会破坏水文循环,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洪水等一系列气候问题。例如,热带森林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大片雨林的退化无疑意味着重要自然物种会因栖息地丧失而面临灭绝风险。据推算,每间隔10年便有5%~10%依赖雨林而生的自然物种消失2。同时,滥砍滥伐造成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也为传染病的暴发和蔓延创造了更大的机会。

由于各个生态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反馈机制,具有多重影响的毁林行为会给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带来系统性的负面后果,因而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议题之一,这份白皮书正是基于这一发展背景发布的。

二、商业驱动是造成全球毁林的核心因素

从全球范围内的相关研究和数据来看,商业驱动无疑是造成毁林的最核心因素。近年研究显示,全球每年因热带雨林毁林所造成的二氧化碳净排放中,超过80%发生在土地利用变化和农场种植环节,而在这部分碳排放中,又约有三分之一左右是由国际贸易的商业利益驱动的3,以及至少有40%的排放是为生产包括大豆、棕榈油、牛肉、纸和纸浆在内的各类农林类软性大宗商品而产生的。当一个国家进入国际农林产品市场时,贸易自由化就有很大概率使当地农产品价格上涨,而毁林活动也会相应增加,在生产农林产品方面更具比较优势的国家尤其容易因国际贸易量增长而产生毁林问题。

软性大宗商品贸易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支持全世界特别是巴西、印度尼西亚、泰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计。但另一方面,在缺乏可持续供应链建设的情况下,工业大规模生产造成的森林退化也带来一系列不利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不仅如此,由于软性大宗商品的生产大多同样依赖于稳定、健全的生态系统,由毁林引发的气候变化有很大可能对相关产品贸易的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在2020年,巴西最大的大豆产区南里奥格兰德州就因干旱导致产量下降近50%4。

因此,在当下全世界积极向低碳经济过渡,并力求实现《巴黎协议》与碳中和目标的大趋势下,从多维度入手,实现软性大宗商品的可持续生产与绿色供应链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为了单纯应对生态挑战,更是为了增强相关供应链上各类型企业乃至国家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全球森林砍伐率与软性大宗商品需求呈剪刀差特征

在白皮书中的一项数据中可以看到,过去30年,全球范围内对软性大宗商品的需求明显上升的同时,森林砍伐率正在缓步下降:1995年,全球原始林损失率约为11.5%,全球原始热带雨林损失率约为10.4%,到2015年左右,这两个数字已经分别下降至约5.8%和6.4%。这一数据特征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中也可被间接印证,该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的森林砍伐量在1900—2000年为每年1600万公顷,在2015—2020年已降至约1000万公顷5。森林砍伐率的持续下降之势与全球各地区软性大宗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相比,呈现出了一定的剪刀差特征。

该特征或与中国近年来在全球贸易与森林保护方面的贡献有一定关系。一方面,受经济实力提升和国内生产需求扩大等因素推动,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牛肉和木材进口国及棕榈油第二大进口国。另一方面,中国是近10年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的国家6。到2020年底,中国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7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7。多年以来,中国既是国际软性大宗商品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也为全球森林面积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应对全球森林保护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四、中国企业的种植端碳排放低于其他环节

虽然上述数据表明全球仍有希望在保护森林上取得更多成果,但不可否认,全球森林总面积仍在持续缩小,如想要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有关可持续森林管理的目标,需要更多利益相关方加入,加大促进软性大宗商品供应链绿色转型的进度。

企业是商品生产、贸易、消费的关键主体。软性大宗商品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意味着几乎每个涉及相关业务的企业都对世界各地的森林生态系统负有责任;反之,每家企业也都可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白皮书提到,被统称为“ABCD公司”的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等大型跨国贸易商通常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和深入产业全链条的业务布局,是推动供应链转型的关键点。目前,“ABCD公司”与中粮国际等农产品贸易商也已做出声明,承诺推进供应链减碳。

具体到其他中国企业上,白皮书援引的数据显示,软性大宗商品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碳排放有相当大比例来自种植和生产地区的“自产自销”,与此同时,中国软性大宗商品进口贸易造成的平均碳排放中,和土地利用变化与农场种植相关的排放占比略小于交通运输和工业加工环节。这一发现带来三点启发:首先,中国企业在产品进口源或者种植端上的甄选能够减少毁林及其造成的碳排放,鉴于中国软性大宗商品进口总量较为庞大,中国企业的买方影响力可以在促进保护种植地区森林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次,中国企业在交通运输和工业加工环节有很大转型潜力,企业应从此处入手,应用国内积累的相关技术经验,实现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和促进供应链转型的双赢;再次,软性大宗商品供应链上的中国企业应积极总结和分享在不同环节的减碳经验,以此鼓励更多国家特别是种植地区的企业转型。

五、中国人均蛋白质消费碳足迹与毁林关联度较低

在消费者需求方面,两个数据值得关注。其一是中国人均蛋白质消费水平已有效提升到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二是中国消费者因食品消费而导致的人均毁林相关碳足迹水平较低。这表明,中国消费者在蛋白质消费方面的提高与大豆、棕榈油、牛肉等国际软性大宗商品作为食品进口时的碳排放关联度较小。

这一趋势为中国企业带来培育新型消费者的良好契机。随着人均蛋白质水平的提升,中国消费者或将进入更关注食品健康和环保的新消费阶段,处于消费端的中国企业应及时关注消费者对营养、产地、品质等方面的需求变化,优化产品结构。此外,涉及毁林的声誉事件对软性大宗商品相关企业价值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可达30%。过去20年中,这种价值影响还在不断通过社交媒体增加。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森林议题的认识提高,希望拓展市场且富有远见的中国企业应加快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此积累可持续的消费品牌声誉,为未来绿色转型培养潜在受众。

除大量论证数据外,白皮书其他篇章还详细展现了中国在打造更可持续的软性大宗商品供应链方面的具体实践与相关成果,传递了中国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念,表达了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愿景和期望。软性大宗商品供应链的转型将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更广泛的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企业能够积极投入其中,以全行业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团结行动,使大规模、长期的森林及热带雨林保护成为可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