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蕴涵着鲜活的国际国内发展经验,生动揭示了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与人文建设等良性互动、协调并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一、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作为一种生产理念和管理方式,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渊源。1996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学者第一次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当时是将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又可以环保、节能、节约资源,形成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制造体系。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创新型管理工具,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导各行业企业采购污染排放少、环保绩效高的原材料和产品,从而促使上游更多的企业主动遵守环境法规,采取环保措施,实现整体产业的绿色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对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协调发展以及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市自2011年启动绿色供应链研究试点,2014年的第二十二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出,建设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目前,该示范中心建设已纳入国家、天津“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任务,国务院京津冀一体化方案,国务院天津自贸区方案。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先后出台了绿色供应链试点实施方案、管理暂行办法、天津示范中心建设方案、工作导则、网站和登记平台管理办法、绿色供应链产品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绿色贸易研究、绿色建材评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原则。
二、绿色新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供应链理论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务实,也得到更多认可和支持,逐渐成为众多企业主动采取的行动。从国际上来讲,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和共同追求。
绿色供应链理论起源于美国,这一理论以绿色采购作为杠杆,倒逼供应链企业协同提升环境和资源绩效。集中采购力、丰富的内部资源及跨部门整合能力、领先的环保低碳和供应商管理技术,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相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对绿色供应的忽视,大企业正在引领着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发展。在美国,沃尔玛每年在中国的采购将近300到350亿美元,占到其全球采购额的80%,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额占到美国向中国采购额的15%,一直是绿色供应链实践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议之后,沃尔玛承诺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要在整个供应链当中削减1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需要立足自身实际,走绿色供应链本地化发展道路。据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透露,日前环保部和证监会联合签署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的协议。这个信号透露了中国在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希望通过信息披露来提升公司和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能逐渐在市场内部建立相对完整的奖惩机制,与绿色供应链建构有机结合起来。
绿色供应链合作具有跨领域的特征,将绿色经济、环境保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贸易投资便利化、互联互通等议题研究探索,并拓展到标准一致化、中小企业合作、经济技术合作等更加广泛的层面,前景非常广阔。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工作也得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相关经济体的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三、绿色新实践
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生活中关注的焦点。但对于绿色供应链的推广和实践来说,距离真正成为企业准则还存在差距。我们前一段时间去搞调研的时候也听到过例子,有的企业是给国外企业搞配套,但是这一家企业因环保问题关停,直接导致国外企业不能及时获取原材料或者相关设备,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纠纷。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在于,之前的某些企业透支了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
虽然绿色供应在短时间内会增加生产成本,但从长远看其带来的综合效益值得肯定。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仅是政府层面,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应逐步从企业角度来建立绿色供应商的评价体系,促进市场的绿色良效竞争也是未来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依赖投资拉动获得快速增长,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在主要工业行业日益严重,开展直接针对供给侧的改革成为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实施绿色供应链,可以通过供给链下游企业对上游产品的选择,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品,淘汰高污染落后产能;可以推动企业环保行为合规,引导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高环境绩效,生产节能环保产品,扩大绿色生态产品供给,推动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绿色转型升级。
我们知道,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持续提升,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供给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形成高效、高质量的供给能力,使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促进经济转型提质。而利用绿色供应链,实际上是有效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众多中小企业的供给对象往往是下游大型制造企业和大型网络或实体零售商,这些大企业和零售商是整个供销市场上的关键少数,其采购行为和导向直接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并通过市场机制对供给侧产生巨大影响。
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直指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它充分依托大宗商品由买方主导的自由市场机制,通过引导各行业数个龙头企业采购污染排放少、环保绩效高的上游企业产品,从而倒逼成千上万家直接或间接参与供应链环节的企业主动遵守环境法规和标准,采取绿色环保措施,实现从少数企业到整体产业的绿色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紧扣关键少数,将市场机制作为环保行政监管的有益补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绿色新思路
一是推动APEC绿色供应链天津示范中心建设。自2014年以来,天津示范中心探索了一整套完善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践行、市场评判、公众参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我市在全国率先发布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地方标准。《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要求》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术语和定义、组织环境、领导作用、策划、支持、运行、绩效评价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其结构完整,内容科学,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是组织贯彻落实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实施指南,对其要求和要点进行诠释,对实施路径和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
这个标准的发布实施为推动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推进绿色供应链第三方评价、开展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提供了基础保障,对于指导建立、实施和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天津作为首个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示范中心,在绿色供应链研究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将为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和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们了解到,上海、东莞等城市相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经产生明显环境效益,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如上海在绿色供应链试点的基础上,推出了绿色供应链“链动一百”行动计划,推动上百家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实践。深圳环保部门指导的华为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直接推动上游几百家电子制造业供给企业的环境守法、节能减排和绿色化改造进程。
二是政府加强指导企业绿色发力。加强对地方和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充分借助市场的力量开创绿色发展工作的新探索。加紧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出台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办法,建立有利于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保障。通过开展绿色金融、绿色信息公开等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评价认证体系,逐渐完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制度。
根据各行业特点,有序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实情的推进模式。鼓励具有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地方政府发挥推动、引导和服务作用,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通过开发相关行业标准和管理工具,开展绿色评价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激励企业加速绿色转型。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行为引导督促上游企业符合环保规定,提升环境绩效。充分发挥公众力量,积极促进公众参与,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继续实施示范项目总结试点经验,建立服务平台,强化技术支撑。经过试点经验积累,全面推广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
三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亚太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建设,积极构建国际绿色贸易体系。我们认为,应在国际贸易中全面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健全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供给制度体系。通过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全面提升我市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供给水平,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同时,我市应积极推动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建设,落实APEC领导人会议关于绿色发展的主要成果,依托天津示范中心,在国际合作中大力推动绿色供应链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试点示范的基础上,评估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绩效,通过总结经验、分享最佳实践、开展能力建设活动等形式,在国际间宣传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重视绿色供应链示范试点的国际合作,借助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适时推广试点经验,加强对外宣传,营造良好经济发展形态,满足国际绿色贸易需求,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提升我市绿色发展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