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十四五”招商引资跑出“加速度” 内外资齐头并进 外贸外资量质双升

来源:津云

发布时间:2025-08-25 08:30

津云新闻讯:8月1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会上,滨海新区商促局局长鲍健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招商引资的成果,以及外资外贸外企的发展情况。

鲍健表示,“十四五”期间,新区在招商引资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核心就是坚持“项目为王”。

“国内引资可以说是‘服务大局、量质齐升’。”鲍健说,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国投集团生物制造研究院、中汽新能源等标志性项目落户新区,累计承接北京项目到位资金4120.23亿元,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到今年上半年,新区累计引进内资到位资金8788.3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2%的较高水平。新区重点引进了新和成尼龙新材料产业链、中船船舶制造、青禾晶元半导体等一批好项目,集中在高端装备、绿色石化、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力推动了新区的产业升级。

外资利用方面“基础雄厚,吸引力强”。鲍健表示,滨海新区一直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十四五”期间,新区领导十余次率团赴欧美、日韩、中东、新加坡及香港等地精准招商,登门拜访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在海外成功举办10多场推介会,擦亮了“投资滨海”的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已有150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投资,设立了超过2万家企业,其中240家世界500强投资了2161家企业。新区外资的特点是“底盘稳、势头猛、质量优、服务好”。到今年6月底,“十四五”期间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202亿美元,每年规模都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龙头地位非常稳固。

鲍健介绍,“十四五”期间,累计新设1551家外资企业,大众变速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斯凯杰科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在新区扎根发展。路易达孚、艾尔姆等服务业外资发展迅速,占新区外资利用的80%左右。一汽丰田、赛威传动等制造业外资发展后劲足,纷纷增资扩产。

新区大力吸引高端要素聚集。诺和诺德、奥的斯电梯等24家企业,被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总部机构。PPG、联合利华等55家外资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深度参与本地创新。

新区连续5年开展“外商投资服务年暨大走访”活动,搭建圆桌会、下午茶等多种平台,累计为外企解决了200多个实际问题,建立了全流程服务机制。

鲍健表示,“十四五”期间,面对全球复杂形势,滨海新区坚持高水平开放,在利用外资、做优外贸、服务外企方面,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答卷。

外资质量规模“双提升”,凸显了开放优势。“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外资企业数量占全市的60%以上,营业收入占全市的7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压舱石”。截至2024年底,外资企业纳税总额比“十三五”期间高10.7个百分点;从营业收入总额看,到“十四五”末,外资企业营业收入预计比“十三五”期间高近6个百分点。

外企真金白银加码滨海,“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累计增资达109亿美元。中石化英力士120万吨乙烯及新材料、诺和诺德无菌制剂等大项目纷纷落地。空客天津第二条A320总装线、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奥的斯合资公司等新项目也在快马加鞭推进。特别是诺和诺德累计8次增资,新增投资40亿元。

外贸发展“质效齐升”。滨海新区外贸总额从“十三五”的年均5500亿元跃升到“十四五”的突破年均6000亿元。一般贸易年均进出口额从“十三五”的2100亿元增至“十四五”的2760亿元,占比由38%升至46%。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等领域快速增长。2024年,服务贸易进出口105.9亿美元,比“十三五”末年均增长10%。

以“双轮驱动”创新服务企业模式,打造开放新引擎。滨海新区推行“定制政策+精准服务”,努力做到政企“双向奔赴”,外资外贸企业满意度达到98%以上。滨海新区在全国首创“三包共保体”服务平台,平行进口车进口量占全国八成,成为天津一张闪亮名片。二手车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十三五”末的35台,猛增到现在年出口近4万台,跃居全国第二。跨境电商率先实现跨境电商“9610”直邮、“1210”保税备货、“9710”B2B出口、“9810”出口海外仓4种模式全覆盖,建成了京东外贸综合体等现代化进口物流分拨中心,进口量占全市90%。保税维修大胆创新,突破了飞机、盾构机等大型设备无法进入综保区维修的瓶颈。相关举措得到了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肯定,并正式出台文件允许在天津滨海新区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开展相关业务。“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保税维修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维修货值超过700亿元,产业规模和制度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