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写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时
发布时间:2024-03-12 08:00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2024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这个春天,神州大地用一系列行动诠释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态度。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正式施行,进一步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相关堵点;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外资24条”加快落地见效,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海南省儋州洋浦数字保税区通过验收,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两头在外”的数字加工产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封关运行,一体化发展再上新台阶;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方案获批,再添国际商务交流合作平台……
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循环的能力,依然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区内的改革创新在区外得以复制推广,形成了共享开放成果的局面,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十年多的时间,自贸区负面清单不断瘦身,特别管理措施条目由最初的190项缩减至目前的27项。如今,中国已有22个自贸区,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外辐射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是一项制度创新的探索。“自贸区应始终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试制度’,为高质量发展‘闯新路’。”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在全国两会上多次为自贸试验区发展建言献策,对于当前自贸区发展,他认为,适时推动国家层面的自贸试验区立法时机已到,建议及时制定自由贸易试验区法。
“所谓‘试制度’,就是要以更大的开放,倒逼更深入的改革。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桥头堡。需要法治护航来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有必要以法治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周汉民说。
我国对外开放要探索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表示,必须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推动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方面,要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推动商品和要素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跨境流动。另一方面,还要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制度供给,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抓手,在重点领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也要坚持在法治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不断夯实高水平开放的法治根基。” 顾学明说。
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将团结新老朋友,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资源自由流动。这种政策红利在边贸地区感受更为深刻。“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是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桥梁,也是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超说。
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也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目前已实现口岸类型全覆盖。随着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和RCEP实施,经广西口岸通关的人员和货物通关量不断攀升,这对广西口岸智慧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口岸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仍需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多方调研,黄超在今年两会上将提出创新改革口岸通关、探索建设边境智慧口岸、以口岸信息化手段提升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等建议。
新征程上,中国加快构建共赢开放的发展格局,不断以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比如,中国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相继开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全方位推进。顾学明表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已对外公布,下一步应抓好落实落地,与共建国家深化贸易投资合作;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在提升自身开放水平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和各国发展创造互利共赢新机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也将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春日里的中国,正乘着浩荡东风奋发向前,播撒希望、只争朝夕,在时间坐标上镌刻着新的奋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