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创新实践案例的通知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下简称“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就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自2021年试点获批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围绕试点任务,持续创新探索,服务业开放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前两批创新实践案例基础上,形成了新一批市场主体反映好、具备借鉴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为进一步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商有关部门,选取了成效较为突出的8项经验做法,编撰形成第三批试点创新实践案例。现予以印发,供各区在工作中参考借鉴。
2024年12月17日
(联系人:市商务局 党琪盛;联系电话:022-63085537)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第三批创新实践案例目录
创新发展模式
1.创新船舶离岸租赁业务发展模式
2.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促进二手车出口
3.探索二手商品电商产业发展新路径优化政策要素保障
4.打造商业秘密保护新模式
5.推进绿色租赁发展激励机制创新提升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6.创新监管模式 推动“大型设备出口+保税租赁”业务模式落地
7.“破题”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打通数据知识产权生态链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在重点平台载体示范发展
8.建设河西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 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市委金融办等部门大力支持下,东疆综合保税区依托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制度创新优势,在船舶离岸经营性租赁领域先行先试,支持租赁企业利用国内项目公司开展船舶跨境租赁业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支持中资租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船舶租赁市场是全球贸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探索船舶离岸经营性租赁业务模式,有助于中国租赁企业更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东疆综合保税区先行先试,支持金融租赁企业在东疆设立项目公司,从境外购入船舶,以经营性租赁的方式租赁给境外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从境外收取租金。截止2024年6月,东疆共完成204艘船舶离岸经营性租赁业务,价值合计52.9亿美元。
(二)建立船舶离岸经营性租赁白名单制度。为支持船舶离岸经营性租赁业务开展,结合企业需求和业务特点,东疆协调推动建立船舶离岸经营性租赁白名单,做好贸易相关真实性审查,动态监管资金流和货物流的匹配,进一步提升船舶离岸经营性租赁的外汇便利化,为租赁企业开展业务提供保障和支持。截至2024年6月末,东疆已推动37家船舶租赁企业纳入白名单。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服务环境。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相关业务,既要满足有关部门监管要求,又要满足国际客户对放款交易时效性的严格要求。东疆综合保税区寓监管于服务,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租赁企业项目公司从设立、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再到资金投放仅需一周时间。
二、实践效果
(一)通过政策服务实现企业和产业初步集聚。离岸租赁的创新为中国租赁企业利用国内项目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打通了路径,为吸引更多租赁企业在津落户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国内大型金融租赁企业集中在东疆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船舶离岸经营性租赁业务。通过离岸租赁模式,东疆助力中资租赁公司海外船舶资产回归,截止2024年6月,推动民生租赁完成118艘海外船舶租赁资产回归业务,价值合计32.9亿美元。
(二)提升了租赁服务国内高端装备走出去的能力。通过离岸租赁业务,有效提升了中资租赁企业服务国际市场能力,积累了大量国际头部航运企业客户资源。通过产融结合,助力中资船舶制造企业走出去,先后为马士基、达飞、地中海航运等国际知名航运公司提供金融服务,为招商工业集团、大船重工等多家国内制造企业提供出口租赁服务,实现了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支持离岸租赁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积极研究产业政策,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租赁企业开展业务创新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建立地方政府、租赁企业、银行金融机构信息互通的数字网络,帮助企业更便捷的开展业务。拓展自由贸易账户(以下简称“FT账户”)在跨境租赁业务中的更多应用,推动FT账户与跨境租赁业务相结合,支持天津自贸试验区内租赁企业与其下属项目公司利用FT账户优势开展跨境业务。
(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报送)
在市商务局、天津海关、市税务局、市公安局等多部门支持下,东疆综合保税区不断创新出口模式,整合产业链资源,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完善联动服务机制,二手车出口企业数量和业务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东疆二手车出口正成为区域外贸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出口模式赋能。结合企业运输需求,发挥区域政策功能优势,率先推出“二手车出口+保税+中欧班列”的创新出口模式,有效降低企业资金占压成本;结合企业规模化出口业务需求,会同中信保落地二手车出口行业内全国首张亿级保单,提升企业批量化出口能力;结合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需求,联合行业协会推出二手车出口海外“以展带销”模式,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二)创新产业链资源赋能。发挥东疆汽车流通及后市场领域资源聚集优势,搭建区域汽车租赁、网络货运等与二手车出口企业间资源对接渠道,提升出口企业在对接优质车源、批量集采、海外市场拓展、售后维修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助力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
(三)创新口岸服务赋能。发挥开放口岸优势,结合二手车出口业务流程,优化区域口岸一站式服务功能,打造集车务服务、整备检测、仓储物流、集港运输、出口退税等全流程的二手车出口服务基地;支持企业在核心出口市场合作搭建出口海外仓和口岸前置仓,促进出口企业与有能力的配套服务商高效合作。
(四)创新联动服务机制赋能。在有关部门支持指导下,组建了专业化服务团队,聚焦行业发展痛点,不断优化出口流程,指导企业严把出口车辆质量,助力企业合规有序开展业务,提升二手车出口产业营商环境。
二、实践效果
东疆二手车出口企业和业务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集聚效果显著,已培育形成区域外贸新增量。
(一)业务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度完成二手车出口1.86万台,出口金额超4.64亿美元,同比增长300%,约占东疆汽车出口总额90%,占天津市二手车出口总量70%以上。2024年上半年,东疆共完成二手车出口近1.6万台,出口金额超4亿美元,约占全国总量10%、天津市总量80%,同比增长450%,累计二手车出口业务规模突破10亿美元。
(二)企业聚集效应显著。2023年,东疆二手车出口试点企业扩围至16家,占天津市60%。自今年3月二手车出口新政出台以来,东疆新增二手车出口资质企业50余家,出口企业总计近70家,企业类型涵盖主机厂、经销商、汽车物流、汽车租赁及出行、汽车后市场等领域,北汽福田会享福、一汽解放赋界、神州租车等一批优质企业落户并展业。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建设二手车出口服务基地。丰富东疆汽车口岸配套服务功能,打造集车务、集港报关、仓储物流、出口退税等功能于一体的二手车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二是打造二手车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东疆二手车出口企业规模和质量,加大上下游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搭建出口企业与上下游资源对接平台,策划举办论坛等行业活动,服务企业持续做大出口业务规模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构建多元化的出口体系。打造二手车出口展销商贸平台,搭建面向海外市场的口岸集结中心;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支持企业瞄准核心目标市场搭建海外仓;帮助出口企业对接资源,逐步完善境外配件供应及维保体系。
(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报送)
3.探索二手商品电商产业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河东区不断规范区内二手商品市场建设,促进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委、天津海关等有关单位支持下,依托二次方二手商品流通电商产业园,通过搭建产业数字化创新平台,积极探索二手商品电商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主要做法
(一)促进产业政策创新,推动企业合规发展。积极探索“税务部门+产业园+入驻企业”即“1+1+N”的税收共治协作新模式。探索建立“一个平台两个关键点”的“融合体”,即通过大数据形成集园区业务流、物流、票据流、资金流、信息流“五流合一”的信息应用平台,助力企业将二手商品的回收、鉴定、物流、再交易环节通过线上平台逐一流转,实现二手商品买入、卖出流程可追溯,依托平台信息形成涉税风险防控体系和个性化纳税服务体系,寓风险管理于服务之中。
(二)推动制度创新,保障企业发展信心。加大精准服务力度,围绕企业遇到的困难、赌点,加强与市级有关单位沟通汇报,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支持。在市商务局等单位支持下,出台《鼓励二手商品电商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我区二手商品流通产业提供了政策创新、服务改革的发展基础,消除了企业投资后顾之忧,园区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园区有机更新,满足产业生态需求。河东区积极落实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要求,推动区域内载体资源参与存量资产盘活改造。通过民营企业与区属国有企业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对区属资产租赁改造、轻资产受托运营等模式,充分结合产业必备的检测、鉴定、仓储、展览等基础功能需求,对项目改造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实施。
二、实践效果
(一)产业聚集与交易规模双提升。坚持数字化创新解决产业卡点、堵点,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规模,持续促进产业改革创新。截止2024年6月,园区共注册企业200余家。在交易规模方面,园区企业实现交易额超6.2亿元,产品范围涉及3C数码、家电、奢侈品、乐器等。在回收认定方面,二手商品流通管理平台共计验证回收商品14万余件,涉及回收货值达到1.8亿元。
(二)服务类要素创新推动产业焕新。一是实现行业标准服务要素创新。在商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指导下,推动园区探索建立行业标准、合规经营标准以及商品鉴定估价标准,解决了企业注册、财税合规以及交易需求。二是实现金融服务要素创新。在金融等部门支持下,园区和银行为二手企业开展定制化金融服务,提高公对私支付额度,实现企业资金合规、便捷使用,企业公转私额度每天从5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助力企业资金高速有序流通。三是实现诚信服务要素创新。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园区获得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企业认定,建立了二手商品消费者维权绿色通道,形成了健康、可持续的规范化体系,消费者投诉处理周期大幅缩短。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持续加强产业要素增量培育,促进二手手机、笔记本的翻新、维修、出口等产业生态落地。积极探索二手商品融资模式创新,通过质押、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推动二手商品流通管理平台建设升级,助力平台企业合规经营。
(河东区人民政府报送)
4.打造商业秘密保护新模式
为进一步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营造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在市市场监管委、市人民检察院等单位支持指导下,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重点围绕商业秘密企业自我保护、维权和规范行政执法,制定规则指引,为企业搭建商业秘密综合保护线上平台“密顾问”和“企业商业秘密自检云平台”,组建经开区商业秘密保护专家库,构建商业秘密保护立体网络。
一、主要做法
(一)对标CPTPP商业秘密保护国际规则,编制商业秘密规范指引
为加快探索建立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针对《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要求,经开区率先开展全市商业秘密创新试点,与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联合制定并发布《商业秘密企业自我保护指引》和《商业秘密企业维权指引》,以及全国首个《商业秘密行政执法规范指引》。围绕激发企业自主保护意识、构建保护共识、服务企业保护需求等维度,引导企业重视商业秘密管理,积极建立并完善商业秘密合规管理制度,防范和化解企业商业秘密合规风险,为企业提供清晰易懂、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文件,助力企业构建商业秘密自主保护、合规管理、风险自控体系。
(二)提升政策信息的可触达性,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基地
聚焦打通企业和部门间信息壁垒,搭建商业秘密综合保护线上平台“密顾问”,以及“企业商业秘密自检云平台”,集成查规定、读案例、寻专家等多项便民护企功能,推动商业秘密保护政策信息及时互通。线下建设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和商业秘密保护纠纷调解中心,培育并打造3个商业秘密保护服务站,集成政策法规宣介、企业法律咨询、企业维权、纠纷调解等全链条服务功能,提供“一企一策”的精准化指导与服务。
二、实践效果
(一)商业秘密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在市市场监管委的指导下,经开区探索打造“三指引两平台”的创新工作模式,协同发挥各方优势,在线上平台服务、线下载体搭建以及存证体系建设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商业秘密的治理水平和保护效能不断提高。“密顾问”和“企业商业秘密自检云平台”访问量、留言量、应答量快速增长,为企业防范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市场主体商业秘密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多渠道宣介以及“线上”“线下”综合服务,经开区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目前已有近千家企业参与到商业秘密保护工作中。以企业利安隆、赛诺医疗为例,企业通过了解商业秘密保护法律法规、地方标准、典型案例以及线上诊断,进一步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实施涉密信息分级保护,对重点岗位进行空间隔离阻断并将保密管理嵌入业务流程,有效防范了侵权风险。
(三)创新要素形成明显聚集效应。通过构建商业秘密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商业秘密保护服务体系,经开区创新要素不断聚集。2023年,区域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家,超过前三年获批数量总和。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1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入库766家,其中领军企业31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年投入总额超过92亿元,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完成194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适应制度开放、规则开放新趋势,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商业秘密保护的制度环境,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保护体系,不断提升商业秘密保护水平。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报送)
5.推进绿色租赁发展激励机制创新
近年来,绿色融资租赁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产业发展需要,在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委金融办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东疆综合保税区加强绿色融资租赁标准建设,以在研行业标准《绿色融资租赁服务指南》及天津市金融学会团体标准《绿色融资租赁项目评价指南》率先实施为支撑,积极开展绿色租赁评价落地应用,探索推进绿色租赁发展激励机制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融合信用管理,构建绿色租赁发展激励机制。创新融入信用管理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管理,编制绿色融资租赁评价条件和流程,设定绿色融资租赁评价指标,引导融资租赁企业加强信用建设和ESG管理,助力更多信用优质融资租赁公司便利化开展绿色租赁认定评价。同时,配套出台了绿色租赁发展支持措施,从免费提供第三方评价服务、绿色贷款奖励、创新奖励等多个维度给予企业激励。
(二)推动多方共建,推进绿色租赁评价落地应用。推进“政、银、产、学、研”多方合作,发起建设“绿色租赁生态港”,推动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组织融资租赁企业、金融机构和专业机构,积极参与“绿色租赁生态港”共建共享,探索绿色租赁服务流程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领域的延伸应用。在共建机制下,融资租赁公司线上自主申报绿色融资租赁项目,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绿色评估机构按照绿色租赁评价机制进行评价,金融机构采信第三方绿色租赁评价结果,针对绿色融资租赁项目发放绿色贷款,实现了融资租赁公司降成本、金融机构简化流程和防范绿色金融风险、绿色低碳产业得实惠的多赢共赢效果。
(三)搭建信息平台,提升评价效率和数字化管理水平。以绿色租赁评价机制为支撑,搭建绿色租赁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按照“监管指导,政府搭建,企业参与,三方评价,多方共建”的原则,开展一站式数据采集、评估认证、动态监管、环境信息披露等工作。通过全流程线上认定,确保绿色租赁项目信息可追溯、可核查,为金融监管、绿色信贷等提供数据支撑。
二、实践效果
(一)引领融资租赁绿色化发展。东疆在全国率先出台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后,在实践层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融资租赁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广泛参与,率先落地标准化绿色租赁业务、金融机构采信绿色租赁评价结果的绿色贷款投放业务。截至目前,累计评价认定绿色租赁资产规模超170亿元,租赁标的涵盖风光储能、新能源车、风电安装船等绿色产业领域。
(二)助力企业降低绿色融资成本。通过发挥“绿色租赁生态港”机制作用,有效协助政府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识别租赁项目绿色属性及防范漂绿风险,有效助力金融机构与租赁公司在绿色金融领域协同合作。基于三方评价的绿色融资租赁项目认定,金融机构一方面可避免对融资租赁项目绿色属性的重复性评价,提升绿色贷款审批效率;另一方面结合绿色贷款内部转移定价,可在绿色贷款投放时给予融资租赁公司相应的资金价格优惠,助力融资租赁公司进一步降低成本。截至目前,有效帮助融资租赁企业获得超50亿元低成本绿色信贷资金,单笔融资成本降低了5到30个基点,取得了较好的创新示范和服务带动效应。
(三)服务绿色产业节能减排。绿色租赁评价机制的率先建立和探索应用,进一步增强了融资租赁公司绿色发展的信心,加速了融资租赁公司在绿色领域的布局,有效发挥了金融赋能绿色产业、促进节能减排的作用。目前,经第三方绿色评估机构对已认定绿色租赁项目的环境效益测算,累计实现减排标煤近3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近600万吨,环境效益明显。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完善绿色租赁配套体系。将绿色融资租赁作为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探索在金融监管、融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绿色租赁发展激励机制,支持租赁公司依托绿色租赁资产便利化发行绿色债券。二是深化绿色租赁共建共享。进一步深化“绿色租赁生态港”共建共享机制,深入推进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产业的协同发展。推进绿色租赁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不断提升融资租赁公司绿色低碳运营能力,推进融资租赁公司持续加大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投入支持力度。三是提升绿色租赁数字化水平。紧抓绿色融资租赁高质量发展契机,加力推进绿色租赁数字化应用,提升绿色租赁资产数字化管理能力,努力将绿色租赁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成为融资租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基础性设施,逐步探索为行业监管、绿色信贷、绿色租赁资产交易提供平台支撑、数据支撑。
(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报送)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出海业务量增加,天津海关积极创新监管模式,支持综保区内租赁企业从国内采购大型设备出口综保区后通过保税租赁政策租赁至境外。在政策推动下,天津市首单“大型设备出口+保税租赁”创新业务成功落地,业务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主要做法
(一)用好用足综保区优惠政策。提供前置政策辅导,引导企业用好保税租赁和出口入区退税政策,设备从境内进入综保区即可办理退税,为企业缓解资金占用压力。
(二)对企业进行全流程业务指导。与相关区域协调配合,集合各个业务部门骨干成立工作专班,为企业量身定制通关方案;安排专员对接企业,建立“材料预审、随报随审”的快速通关机制,全程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业务辅导。
(三)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对不具备实际入区条件的大型海工装备,通过异地委托监管,允许海工装备不实际入区,解决因体积大、运输成本高等实际困难,同时创新运用智能化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监管。
二、实践效果
目前,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快速提升,一些领域已处于国际先进地位。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不断加强与共建国家产业端合作,中国高端制造已经成为我国走出去的重要标志之一,业务稳步增长。出口租赁作为一种带有国际属性的融资租赁模式,天然具备市场开拓、设备融资、贸易出口和服务实体的产融结合特征,跨境租赁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产品销售和开拓境外市场。该模式既有助于国产高端制造“走出去”,也为央企海外子公司提供了资金解决方案,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23年,天津海关办理“大型设备出口+保税租赁”模式总计13票,货值7.29亿元,大型设备出口租赁业务实现快速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天津海关将继续发挥综合保税区功能优势,强化调研力度,及时跟进租赁企业情况,引导市场主体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助力拓展国际租赁市场。同时,建立主管海关、地方管委会配合机制,提升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中心对大型设备租赁产业的服务带动效能,助力打造我国大型设备出口租赁中心。
(天津海关报送)
当前,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正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应运而生。市知识产权局、滨海高新区管委会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加强协同联动,积极探索推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保护和流通利用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推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作为具有初步效力的证据和数据交易的确权依据。数据产权登记是推动构建数据产权制度的关键一环,出台《天津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试行)》,明确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对象、申请和登记流程、证书效力和各方监管职责,进一步规范了我市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数据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保护数据要素市场参与主体合法权益,促进数据的开放流动和开发利用。
(二)搭建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交易新模式,围绕数据知识产权存证、登记、评估、流通、金融、保护等六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将知识产权与数据要素不断创新融合,在天津市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基础上迭代升级,推出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以及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数据知识产权生态体系,对规范和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市场发展,系统推进数据创新开发、流通使用和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探索数据知识产权存证登记到质押公示一体创新模式。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为数据处理者提供“区块链存证—登记申请—材料审核—信息公示—证书发放—质押公示”全流程服务,着力构建权属明晰、源头可溯、运营合规、治理系统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保护制度。市场主体通过平台开展数据存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由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合完成材料审核,对其中符合条件的数据发放《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通过天津滨海高新区科创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协同,促成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一模式不仅简化了数据处理者的操作流程,还为数据交易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促进了数据要素的供需对接和交易流通,完善了数据知识产权市场交易服务机制。
二、实践效果
截至目前,经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严格审查,已向百余家企业颁发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登记内容涵盖智能工厂、汽车制造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产业多场景。以天津临港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环投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数据为例,通过平台已向天津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申请两笔贷款融资并获得累计1500万元贷款,标志着我市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功落地,这是我市数据知识产权探索实践工作迈出的关键一步,打通了数据知识产权从存证登记到质押公示的生态闭环,对于推动数据资产高效聚集、合规流通,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数据知识产权平台助力天津市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完成“2024年第一季度天津市地质钻孔数据集”入表确权,这是天津市首例数据知识产权资产入表案例,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交易的深入发展,培育一批数据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探索数据知识产权运用风险分担机制和质押融资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的融资增信,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推动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价值实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活力。
(市知识产权局、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报送)
近年来,河西区深入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以推进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从人才引进、政策扶持、政务服务等多维度,全力建设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推动区内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锚定航运产业,打造港产城联动发展平台。聚焦生态圈资源导入,充分发挥区内中交协、货代协会、多式联运协会等商协会组织聚集优势,积极引入国际货代、船代、金融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企业,擦亮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金字招牌。聚焦产业链资源导入,强化航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粘性”,搭建集聚区航运业务交流场景,促进业务需求对接。
(二)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产业管家”服务机制。深入落实《河西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若干举措》,设立对外投资“一站式”服务窗口,服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设立集航运展厅、航运业务咨询对接、跨境贸易政策宣讲、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航运金融服务中心为集聚区楼宇内航运企业提供上门收取结算申请书、融资业务受理、外汇业务讲解等便利服务。
(三)创新政务服务场景,推广“高效办成一件事”模式。2024年6月,河西区政务服务办升级改造“跨省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厅,通过集成办、网上办等方式,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将需要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办理的事项整合为“一件事”“一类事”,实现政务服务升级跃迁。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与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的15个区县签订跨省(市)通办合作协议,解决区内航运企业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难题。
二、实际效果
(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截至2024年6月,河西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落户航运服务类企业400余家,涵盖货运代理、陆上运输、船舶代理、船舶检验等领域;国际贸易类企业100余家以及多家商协会组织和金融机构。
(二)发展质效显著提升。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合作模式,增强了集聚区航运企业发展能级。2023年,全区新增航运类贷款251亿元,结算量235亿美元。天津国际航运大厦内注册企业实现全口径税收1.2亿元,现已成为航运产业政策措施的宣传阵地和招商推介的重要平台。
(三)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综合服务中心为河西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企业提供航运指数发布、政策咨询辅导等服务。通过设立政务服务总中心、分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厅等区域,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审批时长平均减少1.5个工作日,审批效率平均提高40%。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河西区将进一步拓展招商渠道,扩大集聚区影响力,深入打造“产业管家”服务模式,营造良好产业氛围,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开通人才服务直通车,为航运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吸引更多优质航运企业落地河西投资发展。
(河西区人民政府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