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9 16:05
关于印发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第二批创新实践案例的通知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下简称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就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自2021年试点获批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积极探索、主动作为,试点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在首批“创新实践案例”基础上,形成了新一批市场主体反映好、具备借鉴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为进一步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释放试点制度红利,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成效较为突出的10项经验做法,编撰形成第二批试点创新实践案例。现予以印发,供各区在工作中参考借鉴。
2023年12月27日
(联系人:市商务局 党琪盛;联系电话:022-58665979)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第二批创新实践案例目录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1.打造商业保理行业全链条服务新模式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
2.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助力文化交流融通...........................8
优化政策要素保障
3.出台政策服务包鼓励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发展............11
4.推动职称自主评审政策改革创新.........................................14
提升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5.探索新型离岸贸易合规性评审新模式................................ 17
6.开辟审查绿色通道助力津企提速新三板挂牌................20
7.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医药通关便利化....................................23
8.打造跨境投融资服务新模式.................................................26
深化审批改革创新
9.探索建设项目“竣工即投产”审批改革.................................29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1.打造商业保理行业全链条服务新模式
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首批商业保理试点、首批产融结合示范城区,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打造商业保理特色行业的创新环境。在市金融局、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以及市、区两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大力支持下,经开区积极探索制定行业标准,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征信环境、法治环境和行业创新环境,率先建立系统性配套支撑制度和创新载体,覆盖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保理行业标准,提升规范化发展水平。推动发布全国首个保理行业会计核算规范,联合天津市仲裁委发布全国首个《商业保理合同示范文本》,首批试点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委会《商业保理术语》《商业保理合同准则》《商业保理业务规则》《商业保理业务会计核算准则》等团体标准。
(二)打造保理创新载体,完善行业创新生态。建设全国首个保理行业创新基地“天津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累计推出三批共计三十余条商业保理行业重大创新举措。申请获得商业保理行业“审管服”综合授权试点,明显压缩商业保理项目审批链条。专门成立“商业保理融资服务联盟”,促成10余家金融机构与商业保理企业签订意向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商业保理行业高端交流平台,打造“全国商业保理行业峰会”和“央企保理五十人论坛”等具有引领效应的品牌活动。
(三)打造司法特色平台,提升法治服务环境。针对商业保理纠纷跨地域、高成本、审判难的问题,组建商业保理审判团队,开展专业化审判;建设泰达金融纠纷法律服务平台,形成“诉前线上调解+司法确认+强制执行”的金融多元解纷新模式,调解灵活性高,法律文书出具速度快,执行效率明显提升。
二、实践效果
(一)保理业务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通过规范化发展策略,截至2022年12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理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500亿元;累计引入央企背景保理公司20余家,约占全国总数的50%;累计聚集100余家世界500强、全国500强、知名民营及行业龙头背景保理公司,规模和质量均有明显提升,逐渐成为商业保理行业的重要聚集地。
(二)实体企业保理融资成本明显降低。通过对商业保理创新环境的持续打造,截至2022年12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理企业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企业债券累计超过1000亿元,保理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通过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成功实现保理行业核心企业的信用下沉,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累计交易规模达3万亿元以上,商业保理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不断加深。
(三)商业保理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设置全市首家集中审理保理案件的专业化金融法庭,以高质量司法助推保理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保理案件实行员额法官“领办制”,对适宜批量审理的案件适用要素式审判模式,适用比例达87%,平均审限缩短至31天,实现保理案件高效解纷;对于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由专业法官会议进行研讨,统一裁判尺度。举办“TEDA·金法菁坛”业务沙龙,积极参与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峰会等高端峰会,为保理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司法智慧,推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打造了助推天津保理创新的金色名片,用实际行动践行诠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四)保理业务场景充分拓展。通过天津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和商业保理专业化审判的双重政策护航,保理业务创新积极性明显增强。先后实现了全国首个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贷款发放+保理业务”创新、全国首单完全基于交易信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保理融资新模式、全国首批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20余项全国首创措施,商业保理的创新业务场景和服务领域得到有效拓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不断创新方式拓展商业保理低成本融资渠道,推动银行与商业保理优势互补,积极探索跨境商业保理、保理信用保险、绿色保理等创新业务,重点推动商业保理企业市场准入管理创新,进一步规范商业保理行业准入标准,努力打造商业保理开放创新的先行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报送)
2.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
助力文化交流融通
艺术品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纽带,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是当前国际艺术品贸易的新热点,具有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规避相关贸易风险、加快商品流通速度等优势。2022年11月,在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天津海关的支持指导下,天津首单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业务顺利完成,四幅从天津东疆综保区保税展示出区的印尼当代艺术油画在天津市河北区曹禺剧院“从巴厘岛走来—意风区印尼油画艺术展”上进行展览,经过多轮竞拍最终顺利成交。
一、主要做法
(一)简化艺术品入境审批及监管手续。传统模式下,国外艺术品入境需要事前向国内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申请批文。为简化文化艺术品备案程序,优化文化艺术品从境外入区监管模式,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关于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简化艺术品审批及监管手续的通知》,提出在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简化艺术品审批及监管手续,市文化旅游局不再核发批准文件,由属地文化行政部门做好境外艺术品相关监督管理工作,相关主管海关不再验核相关批准文件。国内买家在国外交易后可直接进入综保区保税仓储,实现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的第一步。
(二)运用保税展示创新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文化艺术品因自身价值较高,正常进口时需缴纳较高的进口环节税,企业或收藏家需事先付出较大的资金占用成本,导致此类商品在境外交易后大都在境外存储或展示。东疆海关灵活运用“保税展示交易”等制度创新,编写《东疆海关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操作指引》,为文化艺术品出区保税展示提供海关层面操作依据,东疆注册企业易跨境信息技术(天津)有限公司作为平台,顺利实现印尼进口油画出区展示,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加强艺术品实货监管提供精准服务。因艺术品具有种类多、价值高、便于携带,展示地点不确定等特点,在保税展示交易监管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与困难。东疆海关积极研究现有政策,出台专门实货监管措施,要求对保税艺术品进行明确标识、单独区域存放并提供保税货物24小时不间断视频监控,确保实货有效监管。同时针对企业提出的保税展示拍卖业务需求,组织相关科室成立工作专班,在申报、审价、完税等环节予以专业指导。
二、实践效果
(一)助力繁荣艺术品市场发展。艺术品保税拍卖的核心意义是在国际贸易范围内把艺术品从世界各地集中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当中,以便于收藏家、投资者就近鉴赏和收藏,是全球文化艺术品交流互通、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艺术品资源集聚的重要举措。该创新业务落地将助力我市进一步繁荣文化艺术品市场,打造“近代中国文化名城”。
(二)促进“双中心城市”建设。开展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业务,是天津推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是畅通“双循环”,加速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在“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下,发挥自贸区和综保区辐射带动功能,服务中心城区发展的一次新尝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持续优化保税展示交易通关流程,加强口岸海关、区域海关、展示地属地海关的联系配合,加强风险防控,研究减少业务环节、降低通关成本、改善物流模式的各种可行性方案;建立沟通合作机制,扩展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的种类;结合区域特点,建设专业化的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场地;探索关税担保模式创新,加大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接力度,争取进一步降低企业担保成本;探索开展艺术品鉴定、价格评估、人才培养等文化艺术品产业链延伸业务,助力国内消费者拓宽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品观赏和购买渠道,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融通。
(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天津东疆海关报送)
3.出台政策服务包
鼓励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发展
由于受自身规模和经管管理水平制约,本市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在获取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存在短板,在初创和经营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影响企业发展。市药监局坚持以企业主体期待和需求为导向,多次深入企业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现场听取企业遇到的困难和建议,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经验,形成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包”暨鼓励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发展若干措施,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有效供给。
一、主要做法
“服务包”按照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研发、注册申报审评审批、上市后生产经营、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综合性政策顺序编写,共计4部分30条,其中医疗器械研发环节措施7条、医疗器械注册环节措施7条、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环节措施6条、医疗器械综合政策10条。服务包按照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对市药监局已发布的政策进行梳理汇总,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制度进行充实完善,研究出台鼓励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政,具有一定的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服务包的出台进一步改善了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营商环境,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对促进天津市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取得效果
(一)推进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为鼓励我市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支持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市药监局于2023年6月18日印发《天津市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按照早期介入、专人负责、科学审查的原则,对创新医疗器械予以优先办理。同时,为积极落实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将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初审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实现早期介入、随到随审、科学审批。2023年度完成5个品种的初审工作,并上报国家药监局。
(二)促进已上市医疗器械产品来津注册。在既往外省市及境外产品嵌入天津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药监局要求,进一步优化政策程序和标准,出台《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已上市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在津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于年底前出台。
(三)减免现场核查。将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质量体系核查与生产许可现场检查合并办理;注册申请人在注册申请体系核查材料中提交说明和相关证明文件,符合要求的可以免于现场检查或仅针对样品真实性进行核查。2023年度,减免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体系核查现场检查18次,减免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现场检查120余次,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干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守正创新、政策引领。发布《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已上市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在津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外省市和境外已获证产品来我市注册产品通路,助力产品快速上市,推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动融入、高效服务。立足医疗器械注册法规要求,针对企业在研发、检验、临床、审评、核查、审批等方面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市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提前介入服务效能,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为企业提供申报指导,避免企业走弯路,加强注册申报合规性、一致性、完整性。
(市药监局报送)
4.推动职称自主评审政策改革创新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高新区人才聚集度高,人才评价工作深受企业和人才的重视,而现有的社会化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评审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有差异以及评审周期较长等问题愈发凸显。因此,在市人社局的支持和指导下,高新区大力开展民营企业职称改革,推动职称自主评审政策落地。
一、主要做法
(一)精准区分,建立符合民企特点的评价标准。尊重民企科技人员“论文”、“奖项”相对不足但实际业务水平高的特点,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奖项”的痼疾,坚持重效益、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建立区别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并贴近产业、贴近行业、贴近实践的职称评价标准,突破了社会化评审“千人一面”的束缚。积极争取市人社局支持,针对区内特殊企业人才评价,增加个性化内容,重点突出所在企业专业优势,真正实现“干什么,评什么”的评审取向。
(二)立体宣介,送职称评审政策到企业到人才。将职称改革红利政策制成政策包、明白纸、清单表,方便民营企业科技人员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在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政策”方式,通过互联网、公众号、微信群定期推送。在线下,以“企业服务专员”活动为载体,以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向包联企业宣讲政策;针对一些企业科技人员多、需求集中的情况,组织大规模政策宣讲会或专场培训会,让更多的人才了解职称改革政策。
(三)梯度培养,构建区域职称改革企业储备库。按照企业规模、人才实力、科研水平,分A、B、C三档建立入库企业标准。对于A级企业,直接推荐纳入职称评价序列;对于B、C级企业,分类指导、个性辅导。同时着眼高新区主导产业链与人才链契合,推动链上龙头、领军、骨干企业纳入储备库名单。
(四)全程辅导,搭建职称自主评审全周期服务机制。事前,帮助企业完成评价标准拟定、专家库组建、评审流程确定等环节工作,确保自主评审标准不低于全市统一标准,并体现本单位专业优势。事中,指导企业完成内部推荐、系统审核、评审会组织等工作,并派专人参加自主评审会议,监督评审过程公开、公正。事后,协助企业完成结果公布、评审备案、资料存档等工作,并上报主管部门,统一核发证书。
二、实际效果
通过推进民营企业职称自主评审,一是人才获得感更强。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才,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双重认可,进一步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例如,天地伟业某员工取得高级职称后,近两年先后获得十余项发明专利,被评为行业十大工匠称号。二是用人主体招才引智、市场拓展的竞争力更强。职称自主评审成为企业招揽人才的“吸附器”,安捷物联获批自主评审权后,先后吸引中高级职称30余人,新进大学生27人。同时也帮助企业将资质实力转换为“变现”能力,企业先后拓展了长春、沈阳、无锡等多地市场,获得数十个合作项目。三是区域营商环境更优。天津滨海高新区“推动职称自主评审政策在民营企业落地”的创新举措成功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2年改革创新典型案例,高新区职称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天津经验”。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高新区将从“纵”和“横”两个维度开展工作。一是纵深推进职称改革,在评价标准上,更加注重人才的市场认可度和对企业的贡献度,以实绩论英雄;在评价方式上,充分使用评审、答辩、考核认定、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增强科学性;在申报渠道上,进一步实现政策突破,让为高新区做出贡献的真正享受到职称改革红利。二是横向推进职称自主评聘,特别是针对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多的特点,探索组建职称联合评审委员会,赋能高成长科技型企业,普惠职称改革红利,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报送)
5.探索新型离岸贸易合规性评审新模式
《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支持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天津港保税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和发展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并率先落地实施离岸贸易合规性评审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推出国内第三种离岸贸易可行模式。2022年4月,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滨海新区中心支局(现国家外汇管理局滨海新区分局)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支持自贸试验区内,基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而开展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外汇管理部门+属地行政主管部门+商业银行+离岸贸易实施企业”,以现场办公会形式,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开展新型离岸贸易的“合规性评审新模式”初步形成,成为国内继上海模式(白名单)和苏州模式(产业优选)后,推出的第三种支持离岸贸易的具体举措,也是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实体经济开展离岸贸易的重要举措。
(二)出台支持离岸贸易政策文件。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2022年,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支持实体经济开展离岸贸易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实体企业通过离岸贸易“合规性评审新模式”探索开展新型贸易业态。
(三)优化业务结算流程。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自主展业、动态监管的职能,支持商业银行在符合自身内控管理和外管政策的前提下,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具体贸易背景为核心,对有结算需求的企业,依靠大数据等新兴展业手段积极开展尽职调查,拟定具体结算方案,合理简化业务要件,促进企业积极开展相应业务。
二、实践效果
(一)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多场景成功落地。目前,已有“集团采购”、“大宗商品”和“海外工程承包”等3种离岸贸易业务场景落地。截止2022年末,高利尔公司已完成23单离岸业务收付汇,合计交易(买卖)额500万元人民币;中垦国邦首单业务实现贸易额约9300万美元,利润约26万美元。
(二)合理把控业务风险。针对新背景、新形式下的离岸贸易业务,外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紧抓企业业务真实性,并通过企业日常业务开展情况、离岸业务占比情况、以及业务的必要性等方面开展审查,对标行业平均利润率,实事求是,打击企业套利行为,严控企业业务风险。
(三)探索建立产业联盟。市金融局、市商务局、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共同出台《加快天津自贸试验区离岸金融服务创新推进离岸贸易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保税区积极探索,成立新型离岸贸易产业联盟,以创新为导向,以协同合作为准绳,打造行业交流、合作、发展的互动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依据现有离岸贸易“合规性评审新模式”以及离岸贸易自律体系,在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金融局指导下,推动商业银行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业务审核要件,为离岸贸易结算提供便利,同时推动银行为离岸贸易企业配备相关金融产品,降低外汇风险,打造“企业+监管+银行”的离岸贸易服务中心。加大离岸贸易企业培育力度,支持生产型企业成立平台公司用以实现集中采购,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平台公司给予一定奖励。以数字化手段打造“合规性评审新模式”升级版、特别是开发大数据系统,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搭建数字化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为开展离岸贸易提供可靠的信息化支撑。
(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报送)
6.开辟审查绿色通道
助力津企提速新三板挂牌
为服务天津企业加快资本市场上市培育步伐,有效落实天津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制度创新试点任务,加强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联动发展和扎实推进北交所高质量扩容,按照中国证监会、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工作部署,天津证监局、市金融局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支持指导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股份公司(简称天津OTC),对接全国股转公司审查部门设立专门小组,搭建绿色通道提供申报前与审查中系列咨询服务,有效缩短审查时间,提高审查效率,已服务朗诺股份、迅尔科技、加美特等先后获批新三板挂牌,成为我市首批享受到绿色通道便捷之利的上市后备企业。下面,以我市首家经过“专精特新”专板入板培育,借助绿色通道机制登陆新三板的专精特新企业——迅尔科技为具体案例,介绍我市“审查绿色通道”的相关经验做法。
一、主要做法
“审查绿色通道”是全国股转公司(俗称“新三板”),为进一步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探索面向区域性股权市场培育上市企业开辟的审查工作机制。全国股转系统审查部门通过设立专门小组对接各地区域股权市场,提供项目申报前与审查中咨询服务,旨在帮助申报企业减少反馈意见次数,缩短项目审查时间,提高审查效率。
(一)指导共建专精特新专板,推动企业入板培育。2022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天津区域性股权市场联合共建天津OTC“专精特新”专板,通过“政府认定一批、组织申请一批、挂牌展示一批、深度服务一批”的精准金融服务联结机制,形成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登陆沪深京交易所上市、新三板挂牌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梯度培育体系。7月,迅尔科技进入专精特新板成长层培育,期间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天津基地共建单位联合交易所专家,多次深入企业问诊把脉,让企业挂牌上市之路更加稳健。
(二)借助审查绿色通道机制,充分开展申报前沟通。2023年年初,迅尔科技主办券商中国银河证券通过新三板挂牌审查绿色通道机制多次与全国股转公司就公司行业、规则适用无先例事项等问题进行沟通。2月9日,召开的迅尔科技项目内核会议上,以7名内核委员、内核部总经理、内核专员、质控部总经理、质控专员及项目组等40余名参会人员全票结果通过内核会议,体现了绿色通道机制申报前咨询的重要作用。
(三)通过正式申报前预审,有效提高申报工作整体质效。券商通过内核后,全国股转公司审核部第一时间启动正式申报前预审工作,建立迅尔科技新三板挂牌申报专项工作群,便于股转公司审查人员与主办券商对接,提前对券商申报材料进行预审。预审期间正值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实行,新三板申报材料的要求以及目录清单也需要相应进行调整,为避免重复劳动,股转公司审查部建议券商先补充完善预审阶段问题,待目录清单调整好再盖章提交系统申报,预审阶段券商就客户分散度较高、特殊投资条款多次与股转公司审查部门沟通,提高申报工作整体质效。
二、实践效果
通过审查绿色通道,有效缩短了企业审查时间,提高审查效率,以迅尔科技项目为例,3月2日迅尔科技正式提交申报材料,3月8日股转公司受理,3月15日给出首轮反馈意见,因前期预审充分,反馈意见比较集中。4月初企业提交首轮反馈意见答复文件,股转公司审查部根据答复情况追加一个财务问题,主办券商通过绿色通道审查中咨询机制与审查部门沟通无异议后盖章,并于4月底再次提交材料,因提前沟通充分并未启动第二轮反馈。2023年5月26日,迅尔科技收到全国股转公司的《同意挂牌函》,成功实现新三板挂牌。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开辟审查绿色通道并落地系列企业服务案例,是各方合力构建与新三板市场互联互通,服务北交所高质量扩容和建设我市助企上市平台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将继续指导推动天津区域性股权市场积极融入“十项行动”,持续精准定向培育,全面做好上市挂牌后备资源梯队培育工作,助力我市优质企业上市挂牌驶入“快车道”,全力实现上市倍增计划,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本市场支持。
(天津证监局报送)
7.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医药通关便利化
为进一步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引领促进作用,全力打造高水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创新产品研发,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与相关部门推动生物医药通关便利化,建立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开展出入境特殊物品自主风险评估,探索“一站式”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坚持多维度创新,切实打通政策难点、堵点,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建立由市药监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天津海关、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等单位共同建立联合推进机制,出台《天津市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津药监药注〔2022〕13号),推出生物医药研发用“白名单”制度。
(二)开展出入境特殊物品自主风险评估。经与海关总署积极争取,将天津特殊物品出入境风险评估工作由北京转至天津本地自主开展。整合天津市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大型企事业等单位资深专家资源建立首家自贸试验区特殊物品风险评估专家库,优化特殊物品全流程监管模式,确保特殊物品风险安全可控,整体上将评估时间压缩至1周。
(三)探索“一站式”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探索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为依托,以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特殊物品自主风险评估为切入点,整合采购、通关、物流、仓储等各项资源,构建“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融合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一站式”供应链服务。
二、工作成效
(一)畅通研发用物品进口通关。做好上门服务,开展政策宣讲解读,指导组织申报。经过严格的研究和评估,最终将2家企业的2项研发用物品纳入首批“白名单”实施范围,并由联合推进机制成员单位联合印发。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可凭“白名单”认定文件代替《进口药品通关单》办理进口手续,极大的方便了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近日,联合推进机制工作组已启动第二批“白名单”申报评估工作。
(二)提升特殊物品风险评估效率。整合建立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特殊物品风险评估专家库,制定《天津自贸试验区出入境特殊物品风险评估专家库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严把入库门槛、完善抽取规则、细化回避情形、强调保密规定,保证评估的客观、公平、公正。深入企业做好政策宣讲解读,开展精准指导服务,第一时间组织企业申报并组织专家评估。截止目前,共开展3批次线下批量风险评估工作,为诺和诺德、杰科生物、有济医药等多家在津企业顺利完成风险评估,有效提升了特殊物品风险评估效率。
(三)加快建设“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平台。已编制形成《天津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供应链平台建设方案》,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为试点,初步构建天津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供应链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加强政策宣传和指导服务,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激发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活力,持续提升生物医药领域研发能力。一是深化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持续开展政策宣讲、指导服务等相关工作,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创新政策,放大政策创新试点效应。二是持续优化特殊物品本地评估。在天津海关指导和支持下,加快印发《出入境特殊物品风险评估实施方案》、《出入境特殊物品风险评估专家库管理办法》两项支撑文件,进一步优化出入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许可的全流程服务程序。三是搭建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加快搭建我市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海关、药监、商务、科技等多部门合作,完善生物医药公共配套服务,助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规模做大做强。
(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天津海关、市药监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报送)
8.打造跨境投融资服务新模式
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金等要素跨境流动,在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金融局等部的支持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依托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自贸试验区政策叠加优势,聚焦打通贸易环节资金跨境流动的难点、堵点,持续深化金融开放创新,疏通跨境投融资服务渠道,集中打造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中心,助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更便利地配置资源,畅通资本在产业升级和贸易环节中更高效循环。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跨境投融资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承接境外直接投资(简称“ODI”)备案权限,全程线上提交审批材料,压缩企业备案审批时间,形成境内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快速备案通道。建立综合研判机制,压缩企业设立周期。
(二)拓展FT账户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扩大FT账户应用覆盖范围,推出“分公司模式”。打通无直接股权关系中外企业间搭建自由贸易全功能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的通道,在协议控制(简称“VIE”)架构的中外企业间,搭建自由贸易全功能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跨境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需求。
(三)建立企业境外融资环节服务新模式。依托区域性股权市场打造“专精特新板”和“泰达上市预备板”,重点支持全球化业务布局的上市公司登陆港股,推动“A+H”资本市场布局,提供规范辅导、上市培育、股权托管交易、股份制改造、股权激励和投融资服务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建设滨海基金小镇,协同天津OTC、天津市基金业协会、海河产业基金等机构,建立覆盖境内外投融资全环节的基金库、项目库、中介库和专家库,推动资本资产有效对接。
二、实践效果
(一)审批效率明显提升。通过精简化、线上化的审批流程,大幅压缩了办理周期,ODI备案时限由原流程需要1个月左右压缩至1周左右,设立外商投资性公司周期压缩50%以上,为资金“引进来”和 “走出去”建立了更加高效便利的通道。
(二)跨境投融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初步构建国际商事“调解+仲裁+司法保障”多位一体的法治保障体系,设立了全国首家在基层法院挂牌的国际商事审判庭,基层法院涉外审判机制取得新突破,在原有涉外民商事审判经验的基础上,被赋予在案件裁判、审判成果输出等方面的权威期待。跨境投融资渠道方面,FT账户全功能资金池、A+H上市、SPAC上市等创新业务取得新进展,累计形成中信资本、红杉资本、歌斐资本、华电资本等60余个跨境投资案例,以及康希诺、凯莱英、力容新能源等上百个产业投资并购成功案例。
(三)主体聚集效应凸显。通过ODI、FDI等便利化审批政策,累计办理境外直接投资超40亿美元,吸引外资超100亿美元,成为全国排名前列的跨境投融资聚集区,先后吸引了高瓴资本、IDG资本、春华资本、厚朴资本等30余家知名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并成功推动北方首家外资私募韩华投资、首家港资私募润晖投资等一批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落地,主体聚集效应明显。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建立“银行+政府+中介”联合服务机制。梳理跨境投融资领域的金融产品,形成产品手册,打通审批服务、架构搭建、涉税咨询、尽职调查等跨境综合服务环节,为自贸区内有跨境投融资需求的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与滨海基金小镇优势叠加。借助滨海基金小镇近300家央国企、头部金融机构等优质背景企业资源优势,开展常态化跨境投融资对接会和金融服务沙龙,推动资产和资本的高效对接。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报送)
9.探索建设项目“竣工即投产”审批改革
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十项行动”部署要求,进一步优化相关审批流程,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提高项目验收效能,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优化服务举措,在市政务服务办、市住建委、市规划资源局等部门支持指导下,宝坻区积极探索“竣工即投产”审批模式,推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一、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助力企业投资发展,宝坻区主动进位、对接服务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入驻企业,根据10余家在建项目即将竣工投产需求和意愿,在持续推进“拿地即开工”基础上,对已满足使用功能的工业(仓储类)单位工程,创新探索“竣工即投产”审批服务模式,为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提供坚实支撑。
(一)强化制度保障。宝坻区在学习借鉴先进示范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及做法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支持,紧盯“竣工即投产”这条主线,对消防、规划、人防等联合验收流程,及企业在投产试运行前需要办理的环评、水保、排污许可等审批手续,进行全流程、全要素梳理,创新探索我区“竣工即投产”服务机制,出台《宝坻区“竣工即投产”实施方案(暂行)》,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
(二)强化前期服务。一改“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思维,政府部门主动求新求变,创新推行分类监管、包容监管、科学监管,将监管和服务深度融合,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对企业诉求分类梳理,找准服务切入点,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以高标高质前期服务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强化部门协同。梳理细化工程建设项目竣工投产手续办理流程,对前期服务、现场勘验、“一窗受理”、出具验收意见等环节,由牵头部门按环节明确责任部门及分工,根据各项手续办理实际进展实行“吹哨”机制,确保统筹联动、统一实施、一体推进。
二、实际效果
通过实施“竣工即投产”审批改革,大大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增强了企业获得感。以中关村科技城中冶迈克液压控制系统项目为例,本期建设办公楼、宿舍楼和生产车间三个单体工程,其中办公楼和宿舍楼施工图纸不带装修,企业要对这两栋楼进行精装修后再投入使用,按常规需要先对三个单位工程联合验收,取得不动产权证才能对办公楼和宿舍楼进行装修,但办公楼和宿舍楼完工时,生产车间和室外配套工程还未完工无法办理联合验收手续,为解决企业办公和住宿问题助力企业尽快投产见效益,通过各部门精准“把脉”、全程指导监督等方式,做到服务前移,提高验收效率,在确保办公楼、宿舍楼工程质量和消防安全的情况下,先进行验收,待装修完成后与生产车间一并进行项目联合验收。原本建设项目从验收到装修再到投产,至少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通过应用“竣工即投产”模式,时间压缩到一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大《宝坻区“竣工即投产”实施方案(暂行)》的宣传力度,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持续以项目需求为导向,深化完善实施方案,优化操作流程,创新服务机制,为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按下“快进键”,让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抓发展,以实绩实效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全力打造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营商环境。
(宝坻区政府报送)
10.探索构建“无感监管”金融服务体系
东疆综合保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以及市、区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滨海新区各开发区中设立首个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构建了发展与监管相互平衡、协同高效的“无感监管”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以高水平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打造了国内领先、极具东疆特色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产业高地。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专业监管机构,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在市金融局的指导和帮助下,东疆坚持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夯实金融体系合理、有序、健康成长的基础,于2022年1月挂牌成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按照“事前准入、事中监管、事后处置”工作机制设立了三个金融监管科室,解决了地方金融管理中常见的人手不足和执法力量短板。同时配套设置了三个招商科室,有效促进金融监管与产业发展两种思维的跨界交流与融合,实现了金融发展与监管的良性互动与平衡。
(二)打造无感监管体系,优化区域金融发展环境。坚持服务有“力度”、监管有“温度”的理念,守好底线,预判红线,立足于当前行业发展状态,通过强化监管部门科技力量,构建“无感”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助力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坚持科技赋能监管工作。在准入方面,运用大数据平台信息,提升审批效率;在非现场监管方面,打造东疆风险防控平台,及时动态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在数据报送方面,开发了企业月报报送系统,实现了以小时为单位的信息反馈机制。二是分级分类提高监管效能。采用分类监管和精准监管方式服务企业,对于评级为A类的企业,积极助力其获得最优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对于评级为D类或E类企业,妥善引导其退出行业。三是减量增质优化行业生态。积极推进区内评级优良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企业纳入银保监会监管名单,对于空壳企业,积极引导其良性退出,在企业数量下降的同时,东疆融资租赁行业与商业保理行业的资产总额与质量却均有所提升,金融环境持续优化,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
(三)深化市区金融监管协作,打造金融产业发展高地。一是深化市区监管协作。承接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准入及监管权限,坚持强化金融监管协同能力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信息共享、风险处置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市区金融监管协作机制。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始终对标更高水平,以政策突破强创新,以商业模式拓展谋创新,一系列创新业务和政策在东疆先行先试,并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为全国地方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样本。
二、实践效果
(一)产业高地初具规模。东疆“无感监管”服务体系以创新为引领,以规范为保障,初步打造了“量质双收”的金融产业高地。2022年,东疆在企业新增数量方面,批复新设内外资融资租赁7家,占全市63%;批复新设商业保理12家,占全市60%;批复新设融资担保企业6家,占全市86%。目前,东疆已成长为推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新引擎。
(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截止2022年底,东疆飞机租赁突破2000架大关,世界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进一步巩固;新增租赁船舶150艘,占全国新增量的95%,世界级船舶租赁中心加快建设。目前,东疆租赁资产总规模超1.4万亿元,占全国六分之一,其中跨境租赁资产达1100亿美元,全国占比约80%。全年租赁业税收达210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5%。同时,贡献了近400亿进出口额、155亿固定资产投资以及3亿美元服务贸易额。
(三)创新引领持续深入。自挂牌以来,东疆持续坚持创新引领、稳中求进,深化金融监管协调探索,前瞻性、预判性、系统性谋划开展工作,累计实施132项改革创新措施,共计向全国复制推广33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有效发挥了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引领作用,为地方金融监管发展作出有益尝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强化创新系统集成。充分发挥综保区、自贸区区域叠加、功能互补优势,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胆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为国家试政策,形成统筹发展态势,使国家战略在东疆的创造性实践中得以充分探索和贯彻实施。二是强化区域融合发展。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探索金融融入产业链建设创新举措。依托东疆产业、政策和服务优势,联合新区区位、载体和环境优势,建设东疆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汽车产业、融资租赁、数字货运五大主题产业园区,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产业链建设方面体现东疆作为。三是夯实产业生态圈根基。在金融政策扶持、金融专业服务、金融司法配套、金融产业创新等领域全面发力,营造更具生命力的产业生态圈。
(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报送)
关于印发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第二批创新实践案例的通知
来源:
日期:2023-12-29
关于印发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第二批创新实践案例的通知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下简称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就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自2021年试点获批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积极探索、主动作为,试点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在首批“创新实践案例”基础上,形成了新一批市场主体反映好、具备借鉴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为进一步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释放试点制度红利,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成效较为突出的10项经验做法,编撰形成第二批试点创新实践案例。现予以印发,供各区在工作中参考借鉴。
2023年12月27日
(联系人:市商务局 党琪盛;联系电话:022-58665979)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第二批创新实践案例目录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1.打造商业保理行业全链条服务新模式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
2.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助力文化交流融通...........................8
优化政策要素保障
3.出台政策服务包鼓励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发展............11
4.推动职称自主评审政策改革创新.........................................14
提升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5.探索新型离岸贸易合规性评审新模式................................ 17
6.开辟审查绿色通道助力津企提速新三板挂牌................20
7.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医药通关便利化....................................23
8.打造跨境投融资服务新模式.................................................26
深化审批改革创新
9.探索建设项目“竣工即投产”审批改革.................................29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1.打造商业保理行业全链条服务新模式
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首批商业保理试点、首批产融结合示范城区,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打造商业保理特色行业的创新环境。在市金融局、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以及市、区两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大力支持下,经开区积极探索制定行业标准,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征信环境、法治环境和行业创新环境,率先建立系统性配套支撑制度和创新载体,覆盖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保理行业标准,提升规范化发展水平。推动发布全国首个保理行业会计核算规范,联合天津市仲裁委发布全国首个《商业保理合同示范文本》,首批试点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委会《商业保理术语》《商业保理合同准则》《商业保理业务规则》《商业保理业务会计核算准则》等团体标准。
(二)打造保理创新载体,完善行业创新生态。建设全国首个保理行业创新基地“天津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累计推出三批共计三十余条商业保理行业重大创新举措。申请获得商业保理行业“审管服”综合授权试点,明显压缩商业保理项目审批链条。专门成立“商业保理融资服务联盟”,促成10余家金融机构与商业保理企业签订意向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商业保理行业高端交流平台,打造“全国商业保理行业峰会”和“央企保理五十人论坛”等具有引领效应的品牌活动。
(三)打造司法特色平台,提升法治服务环境。针对商业保理纠纷跨地域、高成本、审判难的问题,组建商业保理审判团队,开展专业化审判;建设泰达金融纠纷法律服务平台,形成“诉前线上调解+司法确认+强制执行”的金融多元解纷新模式,调解灵活性高,法律文书出具速度快,执行效率明显提升。
二、实践效果
(一)保理业务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通过规范化发展策略,截至2022年12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理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500亿元;累计引入央企背景保理公司20余家,约占全国总数的50%;累计聚集100余家世界500强、全国500强、知名民营及行业龙头背景保理公司,规模和质量均有明显提升,逐渐成为商业保理行业的重要聚集地。
(二)实体企业保理融资成本明显降低。通过对商业保理创新环境的持续打造,截至2022年12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理企业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企业债券累计超过1000亿元,保理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通过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成功实现保理行业核心企业的信用下沉,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累计交易规模达3万亿元以上,商业保理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不断加深。
(三)商业保理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设置全市首家集中审理保理案件的专业化金融法庭,以高质量司法助推保理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保理案件实行员额法官“领办制”,对适宜批量审理的案件适用要素式审判模式,适用比例达87%,平均审限缩短至31天,实现保理案件高效解纷;对于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由专业法官会议进行研讨,统一裁判尺度。举办“TEDA·金法菁坛”业务沙龙,积极参与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峰会等高端峰会,为保理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司法智慧,推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打造了助推天津保理创新的金色名片,用实际行动践行诠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四)保理业务场景充分拓展。通过天津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和商业保理专业化审判的双重政策护航,保理业务创新积极性明显增强。先后实现了全国首个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贷款发放+保理业务”创新、全国首单完全基于交易信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保理融资新模式、全国首批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20余项全国首创措施,商业保理的创新业务场景和服务领域得到有效拓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不断创新方式拓展商业保理低成本融资渠道,推动银行与商业保理优势互补,积极探索跨境商业保理、保理信用保险、绿色保理等创新业务,重点推动商业保理企业市场准入管理创新,进一步规范商业保理行业准入标准,努力打造商业保理开放创新的先行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报送)
2.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
助力文化交流融通
艺术品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纽带,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是当前国际艺术品贸易的新热点,具有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规避相关贸易风险、加快商品流通速度等优势。2022年11月,在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天津海关的支持指导下,天津首单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业务顺利完成,四幅从天津东疆综保区保税展示出区的印尼当代艺术油画在天津市河北区曹禺剧院“从巴厘岛走来—意风区印尼油画艺术展”上进行展览,经过多轮竞拍最终顺利成交。
一、主要做法
(一)简化艺术品入境审批及监管手续。传统模式下,国外艺术品入境需要事前向国内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申请批文。为简化文化艺术品备案程序,优化文化艺术品从境外入区监管模式,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关于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简化艺术品审批及监管手续的通知》,提出在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简化艺术品审批及监管手续,市文化旅游局不再核发批准文件,由属地文化行政部门做好境外艺术品相关监督管理工作,相关主管海关不再验核相关批准文件。国内买家在国外交易后可直接进入综保区保税仓储,实现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的第一步。
(二)运用保税展示创新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文化艺术品因自身价值较高,正常进口时需缴纳较高的进口环节税,企业或收藏家需事先付出较大的资金占用成本,导致此类商品在境外交易后大都在境外存储或展示。东疆海关灵活运用“保税展示交易”等制度创新,编写《东疆海关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操作指引》,为文化艺术品出区保税展示提供海关层面操作依据,东疆注册企业易跨境信息技术(天津)有限公司作为平台,顺利实现印尼进口油画出区展示,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加强艺术品实货监管提供精准服务。因艺术品具有种类多、价值高、便于携带,展示地点不确定等特点,在保税展示交易监管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与困难。东疆海关积极研究现有政策,出台专门实货监管措施,要求对保税艺术品进行明确标识、单独区域存放并提供保税货物24小时不间断视频监控,确保实货有效监管。同时针对企业提出的保税展示拍卖业务需求,组织相关科室成立工作专班,在申报、审价、完税等环节予以专业指导。
二、实践效果
(一)助力繁荣艺术品市场发展。艺术品保税拍卖的核心意义是在国际贸易范围内把艺术品从世界各地集中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当中,以便于收藏家、投资者就近鉴赏和收藏,是全球文化艺术品交流互通、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艺术品资源集聚的重要举措。该创新业务落地将助力我市进一步繁荣文化艺术品市场,打造“近代中国文化名城”。
(二)促进“双中心城市”建设。开展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业务,是天津推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是畅通“双循环”,加速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在“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下,发挥自贸区和综保区辐射带动功能,服务中心城区发展的一次新尝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持续优化保税展示交易通关流程,加强口岸海关、区域海关、展示地属地海关的联系配合,加强风险防控,研究减少业务环节、降低通关成本、改善物流模式的各种可行性方案;建立沟通合作机制,扩展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的种类;结合区域特点,建设专业化的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场地;探索关税担保模式创新,加大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接力度,争取进一步降低企业担保成本;探索开展艺术品鉴定、价格评估、人才培养等文化艺术品产业链延伸业务,助力国内消费者拓宽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品观赏和购买渠道,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融通。
(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天津东疆海关报送)
3.出台政策服务包
鼓励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发展
由于受自身规模和经管管理水平制约,本市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在获取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存在短板,在初创和经营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影响企业发展。市药监局坚持以企业主体期待和需求为导向,多次深入企业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现场听取企业遇到的困难和建议,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经验,形成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包”暨鼓励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发展若干措施,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有效供给。
一、主要做法
“服务包”按照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研发、注册申报审评审批、上市后生产经营、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综合性政策顺序编写,共计4部分30条,其中医疗器械研发环节措施7条、医疗器械注册环节措施7条、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环节措施6条、医疗器械综合政策10条。服务包按照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对市药监局已发布的政策进行梳理汇总,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制度进行充实完善,研究出台鼓励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政,具有一定的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服务包的出台进一步改善了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营商环境,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对促进天津市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取得效果
(一)推进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为鼓励我市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支持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市药监局于2023年6月18日印发《天津市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按照早期介入、专人负责、科学审查的原则,对创新医疗器械予以优先办理。同时,为积极落实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将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初审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实现早期介入、随到随审、科学审批。2023年度完成5个品种的初审工作,并上报国家药监局。
(二)促进已上市医疗器械产品来津注册。在既往外省市及境外产品嵌入天津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药监局要求,进一步优化政策程序和标准,出台《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已上市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在津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于年底前出台。
(三)减免现场核查。将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质量体系核查与生产许可现场检查合并办理;注册申请人在注册申请体系核查材料中提交说明和相关证明文件,符合要求的可以免于现场检查或仅针对样品真实性进行核查。2023年度,减免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体系核查现场检查18次,减免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现场检查120余次,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干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守正创新、政策引领。发布《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已上市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在津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外省市和境外已获证产品来我市注册产品通路,助力产品快速上市,推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动融入、高效服务。立足医疗器械注册法规要求,针对企业在研发、检验、临床、审评、核查、审批等方面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市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提前介入服务效能,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为企业提供申报指导,避免企业走弯路,加强注册申报合规性、一致性、完整性。
(市药监局报送)
4.推动职称自主评审政策改革创新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高新区人才聚集度高,人才评价工作深受企业和人才的重视,而现有的社会化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评审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有差异以及评审周期较长等问题愈发凸显。因此,在市人社局的支持和指导下,高新区大力开展民营企业职称改革,推动职称自主评审政策落地。
一、主要做法
(一)精准区分,建立符合民企特点的评价标准。尊重民企科技人员“论文”、“奖项”相对不足但实际业务水平高的特点,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奖项”的痼疾,坚持重效益、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建立区别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并贴近产业、贴近行业、贴近实践的职称评价标准,突破了社会化评审“千人一面”的束缚。积极争取市人社局支持,针对区内特殊企业人才评价,增加个性化内容,重点突出所在企业专业优势,真正实现“干什么,评什么”的评审取向。
(二)立体宣介,送职称评审政策到企业到人才。将职称改革红利政策制成政策包、明白纸、清单表,方便民营企业科技人员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在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政策”方式,通过互联网、公众号、微信群定期推送。在线下,以“企业服务专员”活动为载体,以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向包联企业宣讲政策;针对一些企业科技人员多、需求集中的情况,组织大规模政策宣讲会或专场培训会,让更多的人才了解职称改革政策。
(三)梯度培养,构建区域职称改革企业储备库。按照企业规模、人才实力、科研水平,分A、B、C三档建立入库企业标准。对于A级企业,直接推荐纳入职称评价序列;对于B、C级企业,分类指导、个性辅导。同时着眼高新区主导产业链与人才链契合,推动链上龙头、领军、骨干企业纳入储备库名单。
(四)全程辅导,搭建职称自主评审全周期服务机制。事前,帮助企业完成评价标准拟定、专家库组建、评审流程确定等环节工作,确保自主评审标准不低于全市统一标准,并体现本单位专业优势。事中,指导企业完成内部推荐、系统审核、评审会组织等工作,并派专人参加自主评审会议,监督评审过程公开、公正。事后,协助企业完成结果公布、评审备案、资料存档等工作,并上报主管部门,统一核发证书。
二、实际效果
通过推进民营企业职称自主评审,一是人才获得感更强。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才,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双重认可,进一步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例如,天地伟业某员工取得高级职称后,近两年先后获得十余项发明专利,被评为行业十大工匠称号。二是用人主体招才引智、市场拓展的竞争力更强。职称自主评审成为企业招揽人才的“吸附器”,安捷物联获批自主评审权后,先后吸引中高级职称30余人,新进大学生27人。同时也帮助企业将资质实力转换为“变现”能力,企业先后拓展了长春、沈阳、无锡等多地市场,获得数十个合作项目。三是区域营商环境更优。天津滨海高新区“推动职称自主评审政策在民营企业落地”的创新举措成功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2年改革创新典型案例,高新区职称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天津经验”。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高新区将从“纵”和“横”两个维度开展工作。一是纵深推进职称改革,在评价标准上,更加注重人才的市场认可度和对企业的贡献度,以实绩论英雄;在评价方式上,充分使用评审、答辩、考核认定、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增强科学性;在申报渠道上,进一步实现政策突破,让为高新区做出贡献的真正享受到职称改革红利。二是横向推进职称自主评聘,特别是针对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多的特点,探索组建职称联合评审委员会,赋能高成长科技型企业,普惠职称改革红利,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报送)
5.探索新型离岸贸易合规性评审新模式
《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支持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天津港保税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和发展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并率先落地实施离岸贸易合规性评审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推出国内第三种离岸贸易可行模式。2022年4月,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滨海新区中心支局(现国家外汇管理局滨海新区分局)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支持自贸试验区内,基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而开展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外汇管理部门+属地行政主管部门+商业银行+离岸贸易实施企业”,以现场办公会形式,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开展新型离岸贸易的“合规性评审新模式”初步形成,成为国内继上海模式(白名单)和苏州模式(产业优选)后,推出的第三种支持离岸贸易的具体举措,也是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实体经济开展离岸贸易的重要举措。
(二)出台支持离岸贸易政策文件。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2022年,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支持实体经济开展离岸贸易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实体企业通过离岸贸易“合规性评审新模式”探索开展新型贸易业态。
(三)优化业务结算流程。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自主展业、动态监管的职能,支持商业银行在符合自身内控管理和外管政策的前提下,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具体贸易背景为核心,对有结算需求的企业,依靠大数据等新兴展业手段积极开展尽职调查,拟定具体结算方案,合理简化业务要件,促进企业积极开展相应业务。
二、实践效果
(一)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多场景成功落地。目前,已有“集团采购”、“大宗商品”和“海外工程承包”等3种离岸贸易业务场景落地。截止2022年末,高利尔公司已完成23单离岸业务收付汇,合计交易(买卖)额500万元人民币;中垦国邦首单业务实现贸易额约9300万美元,利润约26万美元。
(二)合理把控业务风险。针对新背景、新形式下的离岸贸易业务,外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紧抓企业业务真实性,并通过企业日常业务开展情况、离岸业务占比情况、以及业务的必要性等方面开展审查,对标行业平均利润率,实事求是,打击企业套利行为,严控企业业务风险。
(三)探索建立产业联盟。市金融局、市商务局、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共同出台《加快天津自贸试验区离岸金融服务创新推进离岸贸易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保税区积极探索,成立新型离岸贸易产业联盟,以创新为导向,以协同合作为准绳,打造行业交流、合作、发展的互动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依据现有离岸贸易“合规性评审新模式”以及离岸贸易自律体系,在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金融局指导下,推动商业银行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业务审核要件,为离岸贸易结算提供便利,同时推动银行为离岸贸易企业配备相关金融产品,降低外汇风险,打造“企业+监管+银行”的离岸贸易服务中心。加大离岸贸易企业培育力度,支持生产型企业成立平台公司用以实现集中采购,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平台公司给予一定奖励。以数字化手段打造“合规性评审新模式”升级版、特别是开发大数据系统,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搭建数字化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为开展离岸贸易提供可靠的信息化支撑。
(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报送)
6.开辟审查绿色通道
助力津企提速新三板挂牌
为服务天津企业加快资本市场上市培育步伐,有效落实天津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制度创新试点任务,加强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联动发展和扎实推进北交所高质量扩容,按照中国证监会、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工作部署,天津证监局、市金融局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支持指导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股份公司(简称天津OTC),对接全国股转公司审查部门设立专门小组,搭建绿色通道提供申报前与审查中系列咨询服务,有效缩短审查时间,提高审查效率,已服务朗诺股份、迅尔科技、加美特等先后获批新三板挂牌,成为我市首批享受到绿色通道便捷之利的上市后备企业。下面,以我市首家经过“专精特新”专板入板培育,借助绿色通道机制登陆新三板的专精特新企业——迅尔科技为具体案例,介绍我市“审查绿色通道”的相关经验做法。
一、主要做法
“审查绿色通道”是全国股转公司(俗称“新三板”),为进一步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探索面向区域性股权市场培育上市企业开辟的审查工作机制。全国股转系统审查部门通过设立专门小组对接各地区域股权市场,提供项目申报前与审查中咨询服务,旨在帮助申报企业减少反馈意见次数,缩短项目审查时间,提高审查效率。
(一)指导共建专精特新专板,推动企业入板培育。2022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天津区域性股权市场联合共建天津OTC“专精特新”专板,通过“政府认定一批、组织申请一批、挂牌展示一批、深度服务一批”的精准金融服务联结机制,形成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登陆沪深京交易所上市、新三板挂牌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梯度培育体系。7月,迅尔科技进入专精特新板成长层培育,期间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天津基地共建单位联合交易所专家,多次深入企业问诊把脉,让企业挂牌上市之路更加稳健。
(二)借助审查绿色通道机制,充分开展申报前沟通。2023年年初,迅尔科技主办券商中国银河证券通过新三板挂牌审查绿色通道机制多次与全国股转公司就公司行业、规则适用无先例事项等问题进行沟通。2月9日,召开的迅尔科技项目内核会议上,以7名内核委员、内核部总经理、内核专员、质控部总经理、质控专员及项目组等40余名参会人员全票结果通过内核会议,体现了绿色通道机制申报前咨询的重要作用。
(三)通过正式申报前预审,有效提高申报工作整体质效。券商通过内核后,全国股转公司审核部第一时间启动正式申报前预审工作,建立迅尔科技新三板挂牌申报专项工作群,便于股转公司审查人员与主办券商对接,提前对券商申报材料进行预审。预审期间正值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实行,新三板申报材料的要求以及目录清单也需要相应进行调整,为避免重复劳动,股转公司审查部建议券商先补充完善预审阶段问题,待目录清单调整好再盖章提交系统申报,预审阶段券商就客户分散度较高、特殊投资条款多次与股转公司审查部门沟通,提高申报工作整体质效。
二、实践效果
通过审查绿色通道,有效缩短了企业审查时间,提高审查效率,以迅尔科技项目为例,3月2日迅尔科技正式提交申报材料,3月8日股转公司受理,3月15日给出首轮反馈意见,因前期预审充分,反馈意见比较集中。4月初企业提交首轮反馈意见答复文件,股转公司审查部根据答复情况追加一个财务问题,主办券商通过绿色通道审查中咨询机制与审查部门沟通无异议后盖章,并于4月底再次提交材料,因提前沟通充分并未启动第二轮反馈。2023年5月26日,迅尔科技收到全国股转公司的《同意挂牌函》,成功实现新三板挂牌。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开辟审查绿色通道并落地系列企业服务案例,是各方合力构建与新三板市场互联互通,服务北交所高质量扩容和建设我市助企上市平台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将继续指导推动天津区域性股权市场积极融入“十项行动”,持续精准定向培育,全面做好上市挂牌后备资源梯队培育工作,助力我市优质企业上市挂牌驶入“快车道”,全力实现上市倍增计划,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本市场支持。
(天津证监局报送)
7.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医药通关便利化
为进一步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引领促进作用,全力打造高水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创新产品研发,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与相关部门推动生物医药通关便利化,建立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开展出入境特殊物品自主风险评估,探索“一站式”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坚持多维度创新,切实打通政策难点、堵点,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建立由市药监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天津海关、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等单位共同建立联合推进机制,出台《天津市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津药监药注〔2022〕13号),推出生物医药研发用“白名单”制度。
(二)开展出入境特殊物品自主风险评估。经与海关总署积极争取,将天津特殊物品出入境风险评估工作由北京转至天津本地自主开展。整合天津市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大型企事业等单位资深专家资源建立首家自贸试验区特殊物品风险评估专家库,优化特殊物品全流程监管模式,确保特殊物品风险安全可控,整体上将评估时间压缩至1周。
(三)探索“一站式”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探索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为依托,以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特殊物品自主风险评估为切入点,整合采购、通关、物流、仓储等各项资源,构建“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融合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一站式”供应链服务。
二、工作成效
(一)畅通研发用物品进口通关。做好上门服务,开展政策宣讲解读,指导组织申报。经过严格的研究和评估,最终将2家企业的2项研发用物品纳入首批“白名单”实施范围,并由联合推进机制成员单位联合印发。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可凭“白名单”认定文件代替《进口药品通关单》办理进口手续,极大的方便了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近日,联合推进机制工作组已启动第二批“白名单”申报评估工作。
(二)提升特殊物品风险评估效率。整合建立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特殊物品风险评估专家库,制定《天津自贸试验区出入境特殊物品风险评估专家库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严把入库门槛、完善抽取规则、细化回避情形、强调保密规定,保证评估的客观、公平、公正。深入企业做好政策宣讲解读,开展精准指导服务,第一时间组织企业申报并组织专家评估。截止目前,共开展3批次线下批量风险评估工作,为诺和诺德、杰科生物、有济医药等多家在津企业顺利完成风险评估,有效提升了特殊物品风险评估效率。
(三)加快建设“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平台。已编制形成《天津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供应链平台建设方案》,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为试点,初步构建天津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供应链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加强政策宣传和指导服务,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激发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活力,持续提升生物医药领域研发能力。一是深化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持续开展政策宣讲、指导服务等相关工作,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创新政策,放大政策创新试点效应。二是持续优化特殊物品本地评估。在天津海关指导和支持下,加快印发《出入境特殊物品风险评估实施方案》、《出入境特殊物品风险评估专家库管理办法》两项支撑文件,进一步优化出入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许可的全流程服务程序。三是搭建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加快搭建我市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海关、药监、商务、科技等多部门合作,完善生物医药公共配套服务,助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规模做大做强。
(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天津海关、市药监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报送)
8.打造跨境投融资服务新模式
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金等要素跨境流动,在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金融局等部的支持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依托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自贸试验区政策叠加优势,聚焦打通贸易环节资金跨境流动的难点、堵点,持续深化金融开放创新,疏通跨境投融资服务渠道,集中打造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中心,助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更便利地配置资源,畅通资本在产业升级和贸易环节中更高效循环。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跨境投融资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承接境外直接投资(简称“ODI”)备案权限,全程线上提交审批材料,压缩企业备案审批时间,形成境内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快速备案通道。建立综合研判机制,压缩企业设立周期。
(二)拓展FT账户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扩大FT账户应用覆盖范围,推出“分公司模式”。打通无直接股权关系中外企业间搭建自由贸易全功能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的通道,在协议控制(简称“VIE”)架构的中外企业间,搭建自由贸易全功能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跨境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需求。
(三)建立企业境外融资环节服务新模式。依托区域性股权市场打造“专精特新板”和“泰达上市预备板”,重点支持全球化业务布局的上市公司登陆港股,推动“A+H”资本市场布局,提供规范辅导、上市培育、股权托管交易、股份制改造、股权激励和投融资服务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建设滨海基金小镇,协同天津OTC、天津市基金业协会、海河产业基金等机构,建立覆盖境内外投融资全环节的基金库、项目库、中介库和专家库,推动资本资产有效对接。
二、实践效果
(一)审批效率明显提升。通过精简化、线上化的审批流程,大幅压缩了办理周期,ODI备案时限由原流程需要1个月左右压缩至1周左右,设立外商投资性公司周期压缩50%以上,为资金“引进来”和 “走出去”建立了更加高效便利的通道。
(二)跨境投融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初步构建国际商事“调解+仲裁+司法保障”多位一体的法治保障体系,设立了全国首家在基层法院挂牌的国际商事审判庭,基层法院涉外审判机制取得新突破,在原有涉外民商事审判经验的基础上,被赋予在案件裁判、审判成果输出等方面的权威期待。跨境投融资渠道方面,FT账户全功能资金池、A+H上市、SPAC上市等创新业务取得新进展,累计形成中信资本、红杉资本、歌斐资本、华电资本等60余个跨境投资案例,以及康希诺、凯莱英、力容新能源等上百个产业投资并购成功案例。
(三)主体聚集效应凸显。通过ODI、FDI等便利化审批政策,累计办理境外直接投资超40亿美元,吸引外资超100亿美元,成为全国排名前列的跨境投融资聚集区,先后吸引了高瓴资本、IDG资本、春华资本、厚朴资本等30余家知名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并成功推动北方首家外资私募韩华投资、首家港资私募润晖投资等一批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落地,主体聚集效应明显。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建立“银行+政府+中介”联合服务机制。梳理跨境投融资领域的金融产品,形成产品手册,打通审批服务、架构搭建、涉税咨询、尽职调查等跨境综合服务环节,为自贸区内有跨境投融资需求的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与滨海基金小镇优势叠加。借助滨海基金小镇近300家央国企、头部金融机构等优质背景企业资源优势,开展常态化跨境投融资对接会和金融服务沙龙,推动资产和资本的高效对接。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报送)
9.探索建设项目“竣工即投产”审批改革
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十项行动”部署要求,进一步优化相关审批流程,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提高项目验收效能,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优化服务举措,在市政务服务办、市住建委、市规划资源局等部门支持指导下,宝坻区积极探索“竣工即投产”审批模式,推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一、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助力企业投资发展,宝坻区主动进位、对接服务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入驻企业,根据10余家在建项目即将竣工投产需求和意愿,在持续推进“拿地即开工”基础上,对已满足使用功能的工业(仓储类)单位工程,创新探索“竣工即投产”审批服务模式,为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提供坚实支撑。
(一)强化制度保障。宝坻区在学习借鉴先进示范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及做法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支持,紧盯“竣工即投产”这条主线,对消防、规划、人防等联合验收流程,及企业在投产试运行前需要办理的环评、水保、排污许可等审批手续,进行全流程、全要素梳理,创新探索我区“竣工即投产”服务机制,出台《宝坻区“竣工即投产”实施方案(暂行)》,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
(二)强化前期服务。一改“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思维,政府部门主动求新求变,创新推行分类监管、包容监管、科学监管,将监管和服务深度融合,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对企业诉求分类梳理,找准服务切入点,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以高标高质前期服务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强化部门协同。梳理细化工程建设项目竣工投产手续办理流程,对前期服务、现场勘验、“一窗受理”、出具验收意见等环节,由牵头部门按环节明确责任部门及分工,根据各项手续办理实际进展实行“吹哨”机制,确保统筹联动、统一实施、一体推进。
二、实际效果
通过实施“竣工即投产”审批改革,大大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增强了企业获得感。以中关村科技城中冶迈克液压控制系统项目为例,本期建设办公楼、宿舍楼和生产车间三个单体工程,其中办公楼和宿舍楼施工图纸不带装修,企业要对这两栋楼进行精装修后再投入使用,按常规需要先对三个单位工程联合验收,取得不动产权证才能对办公楼和宿舍楼进行装修,但办公楼和宿舍楼完工时,生产车间和室外配套工程还未完工无法办理联合验收手续,为解决企业办公和住宿问题助力企业尽快投产见效益,通过各部门精准“把脉”、全程指导监督等方式,做到服务前移,提高验收效率,在确保办公楼、宿舍楼工程质量和消防安全的情况下,先进行验收,待装修完成后与生产车间一并进行项目联合验收。原本建设项目从验收到装修再到投产,至少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通过应用“竣工即投产”模式,时间压缩到一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大《宝坻区“竣工即投产”实施方案(暂行)》的宣传力度,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持续以项目需求为导向,深化完善实施方案,优化操作流程,创新服务机制,为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按下“快进键”,让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抓发展,以实绩实效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全力打造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营商环境。
(宝坻区政府报送)
10.探索构建“无感监管”金融服务体系
东疆综合保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以及市、区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滨海新区各开发区中设立首个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构建了发展与监管相互平衡、协同高效的“无感监管”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以高水平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打造了国内领先、极具东疆特色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产业高地。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专业监管机构,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在市金融局的指导和帮助下,东疆坚持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夯实金融体系合理、有序、健康成长的基础,于2022年1月挂牌成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按照“事前准入、事中监管、事后处置”工作机制设立了三个金融监管科室,解决了地方金融管理中常见的人手不足和执法力量短板。同时配套设置了三个招商科室,有效促进金融监管与产业发展两种思维的跨界交流与融合,实现了金融发展与监管的良性互动与平衡。
(二)打造无感监管体系,优化区域金融发展环境。坚持服务有“力度”、监管有“温度”的理念,守好底线,预判红线,立足于当前行业发展状态,通过强化监管部门科技力量,构建“无感”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助力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坚持科技赋能监管工作。在准入方面,运用大数据平台信息,提升审批效率;在非现场监管方面,打造东疆风险防控平台,及时动态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在数据报送方面,开发了企业月报报送系统,实现了以小时为单位的信息反馈机制。二是分级分类提高监管效能。采用分类监管和精准监管方式服务企业,对于评级为A类的企业,积极助力其获得最优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对于评级为D类或E类企业,妥善引导其退出行业。三是减量增质优化行业生态。积极推进区内评级优良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企业纳入银保监会监管名单,对于空壳企业,积极引导其良性退出,在企业数量下降的同时,东疆融资租赁行业与商业保理行业的资产总额与质量却均有所提升,金融环境持续优化,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
(三)深化市区金融监管协作,打造金融产业发展高地。一是深化市区监管协作。承接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准入及监管权限,坚持强化金融监管协同能力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信息共享、风险处置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市区金融监管协作机制。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始终对标更高水平,以政策突破强创新,以商业模式拓展谋创新,一系列创新业务和政策在东疆先行先试,并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为全国地方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样本。
二、实践效果
(一)产业高地初具规模。东疆“无感监管”服务体系以创新为引领,以规范为保障,初步打造了“量质双收”的金融产业高地。2022年,东疆在企业新增数量方面,批复新设内外资融资租赁7家,占全市63%;批复新设商业保理12家,占全市60%;批复新设融资担保企业6家,占全市86%。目前,东疆已成长为推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新引擎。
(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截止2022年底,东疆飞机租赁突破2000架大关,世界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进一步巩固;新增租赁船舶150艘,占全国新增量的95%,世界级船舶租赁中心加快建设。目前,东疆租赁资产总规模超1.4万亿元,占全国六分之一,其中跨境租赁资产达1100亿美元,全国占比约80%。全年租赁业税收达210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5%。同时,贡献了近400亿进出口额、155亿固定资产投资以及3亿美元服务贸易额。
(三)创新引领持续深入。自挂牌以来,东疆持续坚持创新引领、稳中求进,深化金融监管协调探索,前瞻性、预判性、系统性谋划开展工作,累计实施132项改革创新措施,共计向全国复制推广33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有效发挥了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引领作用,为地方金融监管发展作出有益尝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强化创新系统集成。充分发挥综保区、自贸区区域叠加、功能互补优势,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胆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为国家试政策,形成统筹发展态势,使国家战略在东疆的创造性实践中得以充分探索和贯彻实施。二是强化区域融合发展。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探索金融融入产业链建设创新举措。依托东疆产业、政策和服务优势,联合新区区位、载体和环境优势,建设东疆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汽车产业、融资租赁、数字货运五大主题产业园区,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产业链建设方面体现东疆作为。三是夯实产业生态圈根基。在金融政策扶持、金融专业服务、金融司法配套、金融产业创新等领域全面发力,营造更具生命力的产业生态圈。
(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报送)